想要施政首先就得有钱粮,建水州这样的小地方根本就没有多少税收,汉民没多少,土民的税收不上。所以说整个州城粮仓里饿死老鼠,官仓里空无一物。
好在借来的两百兵马不用刘承江这个州判负责军饷,不过二百人马每天的日常伙食开支对于刘承江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开支。
他的家里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庭,又给不了他任何的支持。不过两年的政务学堂可没有白上,在上任之初他就将州衙的账目仔细的查了一遍,对这个边陲小州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在学堂中,老师多次提到官府小吏暗箱操作的手笔,再没有控制住整个州衙的权力的时候,这些人是绝对不能用的。
在悄悄的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刘承江才去昆明请求沐晟给他拨二百人马使唤。人马拿到手之后,刘承江第一件事就是给州城的所有商家都送去一份通告,三日之内将这些年所积欠的赋税补齐。
这些商家能在边陲之地做买卖,哪个背后没有个后台,他们怎么可能会把一个初来乍到的州判放在眼里。
事实上刘承江就没指望他们能乖乖把赋税交上来,果然三天之后没有一个商家前来交税,这就给了刘承江合理查封这些店铺的一个借口。
所有的不交税的店铺全部查封半个月,限期半个月之内将所拖欠的赋税补齐,然后才可以营业。也就是说不管这个期间是什么时候补齐的税款,也要半个月后才能开业,当然若是不补齐税款,那就别开业了。
之所以是选择半个月这个期限,是因为从建水州到交趾城往返一次需要十多天,刘承江要利用这十多天的时间拿到自己打开局面的第一桶金。
店铺被查封之后,所有前来卖山货的山民便没有了销售渠道,正在山民不知所措的时候,州衙宣布比他们平时出售价格高一成的价格收购他们的山货,不过要半个月后才能给钱。
山民们有些犹豫,他们真的不信任官府,官府在百姓心中都是恶的,不过老百姓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满怀不甘的将山货赊给州衙,刘承江知道山民已经在愤怒的边缘,这一次的谋划必须要获得成功。
很快两艘平地驳船便顺江而下,前往交趾进行交易。为了保证交易顺利完成,刘承江亲自带人去了交趾。
因为他是官府中人,这一趟的交易非常的顺利,并且还与交趾这边的商家达成了一些商业协议。
交趾的商人还是第一次接触到亲自给官府做生意的官员,都感觉到这个世道是不是变了,怎么当官的都能明目张胆的做生意了。
刘承江可不管这些商家是什么想法,他必须要尽快的赶回建水,在约定的时间将山民的货款结清。顺流而下三天就到了交趾,回程的时间足足多了一倍还多。
十天后刘承江返回了建水,去的时候是两船山货,回来的时候不但带回了足够的银钱,而且还有两船稻米,足足有三倍的利润。
到了半个月后,山民们带着新的山货下山来到州衙,山民们做了两手准备。每个人都带着猎刀等武器,若是官府坑了他们的山货,那就杀了那狗官将州城给抢了。
若是官府讲诚信真的按照约定按照市价加一成给他们把帐结了,那他们以后就把山货都卖给官府,山民的思想就是这么淳朴,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若对我不好,那我就拿刀跟你拼命。
来到州衙的山民全部足额的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收入,这让山民有些不可思议,在他们的印象里,官府就应该是雁过拔毛,答应他们的货款能够给他们个八九成,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没想到这个新上任的老爷居然能够全额兑现承诺,这简直就是青天大老爷啊!
就这样一个手段,就让刘承江把威望树立起来,接下来的收购没有任何的波澜,对于官府承诺的半个月再给付货款的做法也没有任何的不满之处。
在他们看来,晚给几天能够多获得一些收入有什么不好的呢?
本地的那些商家这下子谁都坐不住了,他们本以为刘承江查封了他们的商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土民逼反,一旦土人闹事,就是这个新任州判人头搬家的时刻。
没想到这个州判不按常理出牌,竟然放下身段自己出手做生意,即使是刘承江收购了山民的山货,商人们也没有着急,以官府那德行,这些货物卖出去,还不得贪污大半,到时候连土民的货款都兑现不了。
不过是晚一些激化矛盾而已,结果让商人后悔不迭的事情出现了,这个新上任的州判不但把生意做成了,还获得了土民的信任。
商人们慌了神,纷纷去州衙送礼求情,希望州判老爷能够给他们的商铺解封,然而这个州判是个死脑筋,礼物一概拒绝,一切就是公事公办。
于是这些商人背后的后台开始发力,大片的弹劾奏疏飞向了京城,弹劾的内容无非就是与民争利,私自查封商人的店铺之类的内容。
本来朱瞻基根本关注不到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动态,正是这些弹劾让这个叫做刘承江的年轻人走进了朱瞻基的视野。
通过锦衣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朱瞻基发现这个刘承江是个人才啊,能够因地制宜的做出适合当地的政策。
通过合理巧妙的布局,与商人背后的势力打了一个时间差,在他们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迅速的掌握主动。
逼得他们已经不能用常规的煽动民意之类的手段让其就范,只能选择用这种弹劾的手段来进行施压。
朱瞻基把所有的弹劾奏疏全部留中,随后就指示邸报刊登了一篇《向建水州判官刘承江学习》的文章,文章中全是大白话,将刘承江各种吹捧。
那些弹劾之人看到了这篇文章,顿时如耗子见猫麻爪了。皇帝这是赤果果的打他们的脸呢,本来还蠢蠢欲动想要尝试报复刘承江的人,一下子熄灭了心中所想,钱财重要,生命更重要。
朱瞻基之所以这么高调的宣传这个年轻人,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他,不然这个年轻人远在边陲,出个什么意外实在是太正常的事。
有了这层保护,那些人想要动刘承江就得掂量掂量了,万一皇帝真要一查到底,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被刘承江收拾老实的商人们,开始乖乖的将所差的赋税补齐,同时又按照新政的税率制定了建水的商业税,没有敢于反对。
州衙收购山货的举措并没有因为商人们又开始营业而停止,一直执行的都是刚开始的收购价格,半个月结一次帐。
刘承江之所以这样制定规则,并不是现在州衙没有当时付款的能力,而是不想与商人竞争,毕竟州衙的最要目的是施政,而不是做生意。
还保留收购的山货的摊子,是为了让商人们不敢肆意盘剥百姓,因为有官府的收购价放在那里,商人就绝对不敢低于这个价格收购,官府的这个摊子就相当于给山货定了一个最低的保护价。
山民们渐渐的都知道了刘承江这个新任州判的威名,有什么事都来找刘承江处理,官府的威望越来越高。
按照这样的施政下去,三年考核的时候,刘承江绝对能拿到全优的政绩,但刘承江就不是一个按部就班做事的官僚。
当年那个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书生,一进入官场便如鱼得水,一心要做一个名垂青史的名臣。
在取得山民信任之后,刘承江开始走访山民村寨,招募愿意到平地上种地的山民,种地对于一些山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可是这些山民是比农民还要贫困的存在。
知道这些山民的顾虑之后,刘承江便承诺官府可以向他们借贷种子耕牛,山民只要每年付出一成的利息给官府,分十年还完。
而且第一年种植官府免税,第二年只收定额的一半,第三年收定额的八成,到第四年的时候才按照定额交税。
这样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好多的山民下山开荒种地,为了让山民尽快的学好种田,刘承江组织州内最有经验的老农手把手的教授他们耕作。
也该着刘承江官运亨通,在经过论证之后,建水州被选定为征伐麓川的中转站,朝廷要在这里大量兴建基础设施,拓宽河道、修建码头仓库,向向麓川方向修筑官道,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劳工。
这样建水州一下聚集了比建水州本来人口多十倍的人口,这么多人在建水州的吃喝拉撒将产生多少需求,为了与土司争夺百姓,朝廷修建这些工程完全是采用雇佣的方式。
劳工们手里有了钱,除了带回去给家人外,他们自己也要进行消费。围绕着这些劳工,建水州很快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众多的店铺。
这种城市的虹吸效应,会呈几何增长的方式增长,到了宣德十一年底的时候,建水州编户齐民的户数已经超过了五万户。这样的人口规模放到后世也是一个县城的规模。
更何况是大明朝宣德年间,全国的户籍人口也就不到一千五百万户。不过这样暴增的人口也给刘承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解决这些愿意编户齐民的山民种地耕牛、种子、农具至少就需要十万两银币。
十万两银币放在国家层面那只是沧海一粟,可是放在建水这样的边陲小州上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样一大笔钱从哪里出,难得到别人,却难不倒从政务学堂走出来的刘承江,他以建水州未来五年的商税做抵押,向昆明皇家银行分行,以年息一成利息贷款十万银币,也就是未来五年建水州的商税要优先用于偿还银行的贷款。
在建水当官一年的时间,就让这个年轻的大明官员成了山民心中的神祗,在山民心里这个刘大老爷就是前来拯救他们的神祗。
有了这么多山民下山,原本还犯愁在西南不好招工的建设部派驻过来的建筑队,根本就不愁找不到干活的人。毕竟农闲的时候到工地上干活不仅能够省下自家的粮食,还能挣到钱,谁不愿意啊!
有了这样的挣钱渠道,本来以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清的贷款,竟然一年多的时间就还清了。到了宣德十二年底的时候,大部分的山民已经将贷款还清。
有些出现变故的百姓没有还上贷款,官府也会进行适当的帮扶,当然那些游手好闲,把官府分发下来的耕牛种子卖掉挥霍了的人渣,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建设部可是到处都缺苦力呢,这样的罪犯他们最喜欢,只要管饭不饿死就行。
经济民生上的问题虽然困难,刘承江都能想办法解决,唯独这教育问题,刘承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么多的山民下山,若是不进行教化,用文化来同化他们,早晚都会变成土司的天下。
这个问题刘承江实在是解决不了,只好救助于朝廷,他是狮子大开口,希望教育部给建水州拨款十万两银币建设一百所小学堂,每个小学堂至少要有十二名教师。
教育部尚书胡潆看到这样的要求目瞪口呆,一个小小的边陲小州一张嘴就要一千二百名小学教师,他知不知道大明这一年一共才能培养出多少个合格的小学教师。
别的地方就不需要小学教师吗?按照建水州的要求,一个州就要一千两百名教师,全国有多少个州县,那得需要多少小学教师啊?
胡潆想想都觉得这个刘承江疯了,这样的条件别说内阁不同意了,就是皇帝看了也会认为这人脑子有病吧。
可是没想到皇帝比刘承江更疯,在看完了这封奏疏后,连内阁的票拟看都没看便丢进了垃圾篓,直接在奏疏上批阅了四个大字‘全部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