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况钟(1 / 1)

宣德大帝 半老夫子 1351 字 1个月前

朱瞻基明白,这就是自己根基太浅的原因,皇帝手下没有合用之人一样是孤家寡人。

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特别合适的人选,索性暂时不想了,先把程芦山叫进来谈一谈。

程芦山进了州衙二堂,就见皇帝坐在正位上,唐知州在右边侧位上,赶紧上前行礼。

朱瞻基摆摆手说道:“这里不是皇宫,没有那么多规矩。老程来房山任职几年了?”

“臣洪熙元年来房山任州同知,如今已经四年多了。”

“你对房山的印象如何?”

“富!”

程芦山的回答就一个字,却已经说明了房山如今的大众印象。这个回答如果是往来客旅,没有问题。

可是出自于一个房山州的二把手嘴里就有问题了,一个房山州官员只看到了房山的富庶,却看不到房山富庶背后的原因,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僚。

唐三任此前对程芦山的评价还真不是贬低于他,而是尽量往好说了。

事实上程芦山人生不惑之年才遇到朱瞻基这个生命中的贵人,此前不过是一个只识了几个字的普通文书。

是朱瞻基教会了他们这些人记账的本事,这些人才一个个的渐渐崭露头角,最出彩的要数对外交往司的李擎。

朱瞻基也无法怪程芦山没有成长,毕竟四十多岁的人了,思维方式早已固定,又没有什么人生阅历,能在佐贰官的任上兢兢业业的干好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朱瞻基已经打消了让程芦山出任房山州知州的想法,等到什么时候控制了一个普通县城的时候,再让他先从百里侯做起吧!

回到京城后,朱瞻基就收到了夏元吉病重的消息,让朱瞻基本来就因为人才不足而烦躁的心情更加的烦躁。

立刻下旨太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夏元吉,不为别的,只为这个一直在户部任上兢兢业业的老人能够多活几年。

然而医生治得了病,却救不了命,夏元吉还是没有熬过正月,皇帝下旨赠太师,谥号“忠靖”!

夏元吉的逝世在大明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老大人故去后户部尚书出缺,两位侍郎资历尚浅,经过一番利益交换之后。

兵部尚书张本改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由张瑛暂代,这位原本历史上是入阁成为了阁臣。

不过朱瞻基把内阁稳定在了五人,由三杨、金幼孜、陈山共同执政。

在朝廷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朱瞻基发现了一个人的名字,此人名叫况钟。吸引朱瞻基的不是这人有多少才华,而是这人是小吏出身,却一步步的做到了礼部郎中的四品高位。这样的例子也就在明初才能有,往后选官制度僵化之后,非科举官再想登上高位难如登天。

这样一个人,要么是真才实学,要么就是八面玲珑。

唐三任一旦离任后,房山就会缺少主官,不过房山知州是五品官,况钟是四品高官,去当房山知州就是贬谪。

这就相当于后世把地级市的市长调去县级市去当市长一样,降职无论什么理由,说出去都不好听。

况钟接到皇帝的召见,心中有些忐忑,这位新皇帝从登上皇位之后从来就没有跟自己说过一句话,怎么突然就想起了自己。

不管心里怎么想,皇帝召见都不敢怠慢,等他来到乾清宫的时候,就看见几位内阁阁老正从宫中出来。

况钟赶紧躬身行礼,杨士奇微微颔首,杨荣却把头扭向一边,他对这个小吏出身的官员很是不屑。其他几位阁臣倒是没有如杨荣一般不屑于与况钟交集,可是也不愿多说什么,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这么多年况钟受过太多的冷眼,早已习惯科举文官对于他这种小吏出身官员的排挤,幸而他的恩主吕震一直对他提携有加,才让他在礼部不至于待不下去,并且还能稳步高升。

然而恩主吕震已经故去,如今的礼部是胡潆老大人掌管,虎牢大人心胸开阔,并不因为他的出身而看低与他,相反的还对他多加提携。

就在况钟胡思乱想之际,小宦官出来将他带进宫中,行礼过后,皇帝的声音传来:“况爱卿,朕听说你是小吏出身,不知传言是否有误?”

况钟低着头,眉头就皱了起来,皇帝说话怎么如此的刻薄。不过他并不觉得小吏出身是什么丢人之事。

“臣在做礼部主事之前,在家乡做了九年小吏,承蒙俞右谦县尊赏识,将臣举荐给时任礼部尚书的吕大人为吏。

吕大人又将臣举荐给太宗先帝,太宗先帝将臣简拔为礼部主事,如今臣在礼部郎中的任上。”

“俞县令如今何在?”

“俞县尊如今在潜山县任上。”

“你觉得俞县令才能如何?”

“俞县尊乃是君子,不过行事有些迂腐,并不适合做正印官。”

“哈!哈!哈!”朱瞻基哈哈大笑道:“况爱卿就不怕今天的话传出去,被世人认为你是忘恩负义之辈,毕竟俞县令对你也有提携之恩。”

“臣对俞县尊尊敬有加,这是私交,今天陛下垂询,臣说的话就是公义,臣不能妄语影响陛下的判断。”

朱瞻基暗自点头,能在历史上留下青天之名,果然是有主见之人。

“况爱卿果然是忠直之臣,胡爱卿向朕举荐与你,朕还有些不信,如今一看果然名不虚传。朕问你,你可知房山?”

“房山州这些年可是远近闻名,臣怎么可能不知道!”

“你对房山有什么印象?”

“臣最直观的印象是房山乃是陛下推行新政的试验之地,不过臣没有去过房山,不知道房山的具体情况如何,不敢贸然评判。

不过房山这几年无论是赋税,还是教化都是天下府县首屈一指的存在,臣不知房山知州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能够让全州百姓都以养鸭、鱼为生。

这么多的鸭子,一旦失去销路,百姓破产就在旦夕之间,这是一种全新的治政模式,臣若是有机会一定去好好观摩一番。”

“若是朕现在就给你这个机会,你可愿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