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崇祯历书》刊行全国(1 / 1)

明末妖僧 沉渣 2111 字 2个月前

这几天是科考的日子,朝堂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考上面。刘慧明趁此机会让陈燕翼上疏修历,又让戴涛在报上发文,历数旧历法的种种弊端,以及修改历法的必要性,几天时间就已经把历法的事炒作起来了。

今天的大朝会,刘慧明决定把历法的事情定下来,因此又起了个大早上了离京之前的最后一个早朝。

崇祯也很重视修历的事,特意让钦天监监正李天经带着监里所有骨干分子都来参与早朝。不过,为了保守起见,他并未把“上五休一”和“黄帝纪年”的事拿出来讨论。

李天经带着一帮稍显寒酸的官员立在大厅的角落里,刘慧明在人堆里左看看又看看,很快就看到了一个老外,不用想自然是后世的大名人汤若望了。

早朝的常规流程走完之后,陈燕翼再次上疏修历,作为言官之首的李邦华也出班附议,有了他的背书,整个科道基本上就不会乱来了。

崇祯这次没有当缩头乌龟,很快便定了调,“朕犹记得朕登基伊始便下旨让已故大学士徐光启主持修历,历经五年终于修成,奈何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朕思当寻一可行之机再予以颁行。不曾想一拖数年不决,如今大明国势衰颓,当以新历振之。”

历法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代表着国运,崇祯梦想着新历法能提振国运,这话分量就很重了,一般人根本不敢接话。

新晋的气氛组组长兵部侍郎张缙彦这段时间忙着军械招标之事,崇祯特许他不用上朝,朝堂的气愤就有些调动不起来。

刑部尚书邱瑜是个愣头青,直言不讳道,“太祖颁行之《大统历》已近三百年,其中诸多谬误,愈演愈烈,急需修订。今幸得陛下仁慈降下修历宝谕,诸臣工夙兴夜寐,凡历五载终有所成。不期小人阻梗,或曰新历粗疏,或曰非中土之历,或曰用新历而阻国祚,用旧历而延国祚,皆谬论也。凡新历所成九年矣,新历不用而用旧历,流贼未灭,建虏益昌,此皆不用新历之故也。”

邱瑜有意忽略新历法出自西洋的问题,直接把流寇未灭,建虏未破的责任归结到没有颁行新历法上,也是够扯淡的。他的结论虽然是错的,但逻辑却是正确的,其他人要反驳也只能从新历与旧历的优劣谈起,不能否定历法关乎国运这一定理。

果然,他的话一说完,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户科给事中吴甘来首先发言道,“邱司寇何其迂也,你如何能保证刊行新历就能斩断流寇与建虏的运势?”

邱瑜反驳道,“继续沿用《大统历》则建虏与流寇日张,何不改用新历?”

吴甘来又道,“若改用新历则流寇不灭,建虏不破,又当如何?”

二人就这样蛋孵鸡和鸡生蛋地争论起来,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互相攻讦。

魏藻德代表内阁大学士终于站了出来,劝解道,“两位老大人不要再论了,似你等这样争下去,今天就别想做其他的了。”

众人哈哈大笑起来,场面一下就变得友善起来。

魏藻德又道,“陛下有旨,修历不仅关乎国运,还关乎农时,旧历谬误颇多,已不能指引农事,如此,则新历似更优。”

他自从入阁之后就从不轻易表态,今天一反常态第一个表态支持新历,不禁让朝臣们浮想联翩。

刘慧明不想浪费太多时间,直接站出来道,“我听说一个道理,大凡国运将终,必有三个征兆:一曰无论何事,均黑白不分。二曰慷慨者,愈发不言;庸俗者,愈发猖狂。三曰凡是皆被合理化,一切皆可虚应一番,从无实策。咱们大明是否存在这三个问题,诸公不妨细想。”

刘慧明话一说完,所有人都怔住了,他今天穿的是崇祯新赐的蟒袍玉带,站在众臣面前犹如鹤立鸡群,说不出的玉树临风,光辉伟岸。

众臣不禁心中疑惑,这还是平时那个谄媚君王、搬弄是非的奸臣吗?这么光辉伟岸的形象,比之于少保、海青天也不妨多让啊!

刘慧明趁他们愣神的功夫继续说道,“单就历法来说,陛下登基伊始便下了旨,如今已过了十六年还未刊行天下,真是一个大大的笑话。我就纳闷了,既然修了为何不刊行?既然不能刊行,为何要修?你们有些人总拿国运说事,我倒要问问你们,什么是国运?国运从何而来?”

一个御史想说话,却被李邦华狠狠地瞪了一眼,吓得忙不迭地退了回去。

刘慧明自问自答道,“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我认为国运来自于民,更确切地说是农民。如今民乱四起,天下不宁,难道不应该安民吗?既然要安民,当然要让他们种地,你们家里都有地,自然明白农时的重要性,旧历连农时都指导不了了,要之何用?相反,新历可以准确地测算节气,用在农事上可以很快改变混乱的局面,只要农民有了地,又按时种下去,获得几季丰收,百姓自然安定,国运自然昌盛,国祚自然绵长。你们可有异议?”

刘慧明直接把国运和三农问题联系起来,而历法是指导农事的重要工具,这样就凸显了历法的实际作用,历法的出身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角度之新颖前所未有。

魏藻德见崇祯面色舒缓,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思,忙附和道,“刘大学士言之有理,民乃国之本,历法乃民之耳目,有了准确的历法百姓才能知四时二十四气,如是民乃安,民安而国运昌,国运昌则国祚长。”

说罢,便转身向崇祯叩拜道,“臣扣请陛下尽早刊行新历,晓谕天下。”

魏藻德这厮动作也太快了,刘慧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心中那个气啊,恨不得在他屁股上踹一脚。

他还在发怒的功夫,邱瑜已经附议了。

紧接着,陈演也跪下了,大声道,“臣附议!”

呀,吃狗屎都抢不到热乎的了。

刘慧明正准备跪下,却听崇祯道,“都不用跪了,还是老规矩吧,赞成刊行新历者举起手来。”

刘慧明利用先发优势迅速举起手来,大声道,“陛下,臣赞同!”

魏藻德嗖地从地上爬起来,准备做第二个附议者,却被李邦华抢了先。

李邦华一举手,手底下那帮言官御史可不管什么阁臣、尚书,纷纷举手附议。等到六部的官员也举起手之时,整个朝堂已经没有多少反对的人了。

值守太监王德化查完数,崇祯站起身来,看着众人,道,“赞同新历者已超八成,朕顺应名义,准卿所奏!”

众臣大喜,齐声道,“皇上英明,臣等叩谢天恩。”

崇祯又补充道,“新历即刻颁行天下,自今日起,十年之内不准上疏言修历之事。”

崇祯这个决策让众人吃惊不已,这样明目张胆地阻塞言路,他难道疯了吗?

刘慧明忙道,“陛下英明。”

魏藻德见刘慧明这么说,也跪下道,“历法来国运根基,不可轻动,陛下圣明!”

有了两个阁老带头,也有几个人跟着附了议,更多的人则保持了沉默。崇祯没有理会,经过刘慧明的点拨,他的决断能力提升了很多,经常乾纲独断,一言而决,让朝臣们一时摸不着头脑。

刘慧明又从怀里摸出一本历书,恭恭敬敬地举到头顶,道,“陛下,这是臣雕刻的历书样本,一本可用十年,请陛下过目!”

崇祯让王德化取了过来,随便翻了两页,道,“很好,先生实心任事,当为众卿之楷模也。”

散朝之后,刘慧明特意把汤若望叫住说了几句话。汤若望早就听说过刘慧明的大名,特别是那道算学题,让他震惊不已。

汤若望的身材并不像后世的德国人那么高大,比刘慧明矮了半个头,但是却颇为健壮,因此身高虽然不如刘慧明,气场却一点儿不弱。

见刘慧明叫住他,便转过身端端正正地行了一礼,用流利的大明官话道,“刘学士,你好。”

刘慧明还了一礼,问道,“我听说你们西洋的天文历算之学远在我们大明之上,更有火炮、造船、航海、印刷等技术都比大明强,我想找两个钟表师傅,不知你可否帮我引荐引荐?”

他的钟表改进工作卡了壳,工匠师傅们竭尽全力也只能做到把误差控制在两分半钟以内,想了无数办法都没法再进一步,因此他不得不在钟表的发源地想办法。他还想开一个钟表作坊呢,要开钟表作坊必须要用到车床,然而大明现在的车床实在太烂,他不得不打西洋人的主意。

再说了,车床和蒸汽机一样重要,不仅是钟表制造,自行车、缝纫机的制造都会用到车床,更隐蔽的用处他还没说,怕被他发现了他的险恶用心。

汤若望听说他想要西洋工匠,顿时欢心起来。西洋教士的传教工作在徐光启和孙元化身上达到了高峰,然而后面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始料未及,徐光启病逝,朝廷再无一人为其张目。后来孙元化被杀,由他亲手组建的西洋炮团落入建虏之手,让他们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传教事业也逐渐走向低谷。

他现在虽然还做着钦天监的官,圈子却在逐渐缩小,虽然还有蒋德璟这样的教徒继续做着高官,但他却没有徐光启那样的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大业也不是很上心。因此,他们现在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如果能得到刘慧明的支持,凭他在崇祯心中的地位,他相信他们的传教事业会再次兴旺起来的。

汤若望脸上堆满了笑容,满口应承道,“刘阁老言重了,区区几个钟表师傅不过小事而已,何足道哉。下官听说阁老大人游历过西洋,早就想来您府上拜访,奈何人微言轻,不敢登门。”

刘慧明哈哈笑道,“汤先生太谦虚了,其实我也想去尊府拜访,只是无人引荐,恐唐突了你啊。”

汤若望喜出望外,马上提出邀请,请他到钦天监去做客。

刘慧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还想骑骑大洋马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