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选举构想(1 / 1)

明末妖僧 沉渣 1440 字 2个月前

刘慧明道,“但是有一点陛下要注意,只要陛下指定了首辅的人员,除非他死了或者自动辞职,否则陛下不能罢免。”

二人同时发问,“为何?”

刘慧明道,“为了维持政令的稳定,不然辅臣经常换,朝局必定混乱。”

王承恩笑道,“刘大人是在劝谏陛下吗?”

刘慧明点头,肯定地道,“是的!本朝的辅臣确实换得太勤了点儿。”

崇祯脸一红,“是朕太心急了。”

刘慧明道,“选出来首辅以后,下面的尚书、侍郎和郎中等官员全部由首辅自行任命,如此,一个党就结成了,因为都是自己人,就会少很多争论和扯皮的事情,没有人拖后腿,办事的效率会高很多。要是有违法乱纪的事情,则由三法司负责监督。”

崇祯思索良久,最后才说话,“十年还是太长了,最多六年,每一届三年。”

刘慧明心道,三年就三年吧,“只是要实行选举制,首先得改组内阁。”

“内阁也要改组?”崇祯迟疑道,“内阁该如何改组?”

刘慧明斟酌了一会儿才道,“首先内阁的人数太少了,大明有两京十五省,最多的时候也只有8名阁员,按臣的想法是每一省都要选一名阁员充实到内阁里去,这样讨论本省的政务时地方才有一个代表。在做票拟时,必须争取道过半数人的同意才能上呈于御前,臣建议一个提案超过八成的阁员支持陛下可直接通过,不必再披红。内阁首辅就是内阁的领头人,负责与陛下对接工作。”

“两京十三省总共十五名阁员,外加六部堂官,总共二十一名阁员”,崇祯默默地念叨着,“如此,文官确实被分权了。”

刘慧明纠正道,“没有兵部。”

崇祯一愣,随即了然,“那就是二十名阁员。”

王承恩问道,“阁员也会和首辅一样有任期吧?”

刘慧明点点头,继续阐述他的改革方案,“阁员有各省百姓选举出来,代表着民意,除了担任阁员以外不得在朝廷担任其他职务。官员做官最多可以做到尚书,要想参加首辅的竞选必须辞去原先的官职,一年以后才能参选。”

刘慧明把后世的选举制和内阁制统统搬到这个时代来,也不管适合不适合,一股脑全部倾倒给了两位古人,其实很多地方刘慧明也不是很懂,因为他毕竟不是学政治学的,对政治制度不可能烂熟于心。

崇祯和王承恩思索了良久也没想出个头绪来,最后只得求助于他。

见二人一直眉头紧锁,刘慧明便打圆场道,“这套制度是西洋人运用的,虽然比不上大明的制度,但是可以作为参考,陛下不如取长补短,量力而行。”

崇祯点了点头,敷衍道,“是个不错的建议,容朕思之。”

刘慧明自己也知道这个制度还很不成熟,便做了总结性发言,“只要军队、司法权和立法权控制在陛下手里,行政权是可以放出去的。”

王承恩问道,“何为立法权?”

刘慧明道,“就是制定律法的权力,说白了就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当律法对陛下不利时,陛下可以适时修改律法嘛。”

崇祯思考了一会儿,赞道,“你这选举法比枚卜大选和会推要好,朕觉得可以一试。”

刘慧明道,“事情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来,欲速则不达,先把督察院改组完了再说。与此同时,臣再编练一支新军,有新军支持,陛下进可攻退可守。”

崇祯想了想,摇头道,“不成,要先选出内阁首辅,督察院可以随后再改组。”

刘慧明想了想,觉得先进行内阁大学士的选举也无所谓,便很快放弃了自己的立场,“那必须先制定一个标准来,如此才能让大臣们明白该怎么报名。”

王承恩疑惑道,“该怎么制定标准?”

刘慧明道,“我觉得宋朝的制度就不错,他们讲求‘宰相必起于州郡’,只有能治一府才能治一省,能治一省才能治一国,想想北宋那些名臣,比如韩琦、富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曾经在地方为一州之长,而且政绩卓著。而大明目前的考中进士点翰林然后进六部或者督察院最后入阁的模式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官员没有实际治理过地方,缺乏实政经验,不知民间疾苦,做事全凭拍脑门、完全脱离实际。”

崇祯一直在听刘慧明说话,见刘慧明说得差不多了才开口道,“爱卿说得有理,这一条必须有。”

刘慧明道,“那咱们就先拟定一个报名的标准吧。”

崇祯笑着对王承恩道,“王伴伴,去拿纸笔来。”

王承恩拿来纸笔,崇祯道,“首先,必须进士出身。”

刘慧明连忙打断,“陛下,不可,那样文官又膨胀了,臣以为举人就行。”

崇祯难得听取一次意见,道,“好,就举人。其次,必须在府县任职超过十年;第三,必须做过五品以上的京官;第四,要相貌端正……”

崇祯很快就拟定了选人标准,刘慧明看着崇祯认真思考的样子,心里一阵感动,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就是因为被臣子们算计了,变得急躁又暴怒。

只是为什么要加上“相貌端正”这一条呢?

其实世人不懂崇祯的爱好,他就喜欢以貌取人,最爱那种相貌端正,仪表堂堂的官员,特别是国字脸,看着就舒服。因此在崇祯朝,长得帅、有一把大胡子、说话字正腔圆、中气十足的人往往官运亨通,像袁崇焕那种人,真的不怎么讨他喜欢。

刘慧明也占了一点,他身材匀称,面色白皙,还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虽然胡须较少,但看着却很舒服,崇祯第一次见他就非常喜欢,经过交谈又发现他虽然南京话说的不好,但却能说一口标准的直隶方言,大明定都北京两百多年,北京话早就占据朝堂了,崇祯也只是在上朝时才说南京官话,平时也是以北京话为主的,因此刘慧明的北京方言很对他的胃口。

见崇祯说得差不多了,刘慧明道,“可以把参选的官员的履历写出来,张贴在乾清门,发在邸报上也行,以此昭示报名的官员的履历是可以接受百官监督的,那些有污点的人自然会被刷下去。”

“好!好法子!”崇祯赞道,“朕让锦衣卫负责审查,凡有贪赃枉法之人一律罢黜。”

“另外,还要他们自己写一份自白书,阐明施政纲要。”刘慧明接着道,“同样要公布出来,让世人品评。”

几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总算搞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选举文案,刘慧明也不知道这么做是对还是错,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