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决心之后罗马军撤退的速度还是比较迅速的,这亦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所必备的素质。就在他们后撤之后不久,蓝订的西门打开,汉军追杀而出,虽然能够用于追击作战的只有两千余士卒,也有可能会中敌军诱敌的埋伏,但到了这一刻廖化已经不管不顾了,反正目标只有一个,缠死敌军,相信战役的统帅定会及时派出援军,时不我待。
廖化率军在追,史涣和太史亨也在追,战斗打到这里变成了速度上的比拼,而速度也是来自于平时的训练,在此占据上风的还是汉军,半个时辰之后廖化率领的青龙军追上了敌军,史涣太史亨也从侧面赶了上来,面对敌军用以断后的部队他们毫不犹豫的就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阻击青龙营的罗马军至少有五千人,挡住史涣太史亨的则人数更多!在幽州武院的教材之中,将领与撤退之时必须要留下强军殿后,这已然是汉军军官的军事常识,而从眼前来看罗马军也明白这一点,用以断后的士卒都是这段时间并没有参加战斗的预备队,体力士气都还颇高。
廖化不会管敌众我寡,眼前自己虽然只有两千人,但在他背后还有副帅的十万大军,青龙军的弟兄们也不会理会敌军的多少,多年的训练和不断地提高,汉军素质在全面增长。他们的意志绝不会输给汉武之时一人就敢向敌军发动冲击的前辈,何况此时还有两千同袍!青龙军到了蓝订就是镇守城池,但他们不但善守,攻击才是所有汉军血液之中所流淌的。
“击破敌军,追上去,黏死他们。”廖化身先士卒当先而上,往往这个时候军事主官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他不会犹豫,换了张合徐晃甚至鲁王在此都不会犹豫,将军不怕死士卒才能更加奋不顾身!
“杀……”作为对主将的回应,青龙营将士的整齐喊杀之声响彻云端,直有地动山摇之势!其实不只青龙营,玄武白虎二营士卒也在其中,他们可从不仅仅是依靠器械,论起战力老四营都是一等一的!只有朱雀营被廖化强行留在了蓝订城中,拥有轰天炮的他们乃是汉军的战略兵种,任何将领都不会将之用于步战,除非陷入绝境,而朱雀营从没有那种经历!
面对汉军的冲锋,罗马军也是毫不示弱的迎了上来,作为预备队和断后的部队,他们在罗马士卒之中也是极为强悍的,而且眼下已然被汉军逼到了最后的绝境,不拼死就没有出路!正是这种绝境也让他们爆发出了更为巨大的战力,汉军就算怎么厉害用两千人来追击也太欺负人了。
两道洪流毫无花巧的碰撞在一起,战局立刻就进入了高潮!老四营士卒胜在训练有素配合精妙,小战阵更是娴熟无比,可不要忘了这段时日他们承受的攻击也极为猛烈,尤其是后两日!而罗马士卒则胜在体力完好,士气也被哀兵之意激发出来,加上人数优势,战局便打成了胶着状态。
手持鬼头大刀廖化不断收割着敌军的生命,同时也在冷静观察着混战之中的形势,在混战的情况下由于不可能观察到整个战场的形势,因此作为将领绝不能擅自下达命令。但他可以通过观察与离自己最近的士卒团队形成配合,从而在局部占据优势,并慢慢的将这种优势扩大到整个战场!也可以说小团队的各自为战和彼此配合就是混战中最关键的因素。
跟随廖化的是一队五十人的亲兵队,在混战之中亲兵的职责比之普通士卒还要沉重许多,他们不但要全力击杀周围的敌军,还要时时刻刻主意主将的安全,一旦主将出现危险,他们就要毫不犹豫的扑上去为他阻挡必杀的一击,哪怕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也会在在所不惜。
“杀透敌军中军!”一番观察之后廖化开始带着自己的亲兵队杀向敌军中央,虽然眼前还在相斥身边还不断有士卒倒下,可廖化却知道只要坚持下去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汉军!这不是坚强无比的信念或是如同钢铁的斗志,而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感觉作出的判断。
青龙营杀入敌军之后便是以队为单位分割敌军,对!就是分割敌军,不是只有兵力占优的一方才有可能分割对方,混战开始之前廖化已经发出了命令,要知道队战就是青龙营的最强一点,此处他们甚至不在汉军第一王牌虎卫军之下,廖化最为了解自己的部队,当然会选择最强的战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永远会在战场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廖化的估计没有错,这种面对面的混战是最为考验一支军队的神经!一开始罗马军还能凭借被绝境刺激出来的高昂斗志和汉军抗衡,但半个时辰一过他们就渐渐落入了下风,很多罗马士卒在倒下之前还带着疑惑的神色,为什么明明是自己人多,但感觉上为何四面八方全是汉军呢?
他们不会知道在大汉有一样神奇的物事叫做奇门遁甲!而经过卧龙凤雏加上鬼才的精研之下也推广到了实战之中,青龙军则正是首批的试点之一,这种阵法由于变化太过繁复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但小部队混战之中他的威力就能尽数显现出来,眼前的战局就是明证,两千对五千,汉军就能通过不断地穿插让敌军士卒形成人数颠倒的感觉,可谓神奇。
又是小半个时辰过去,汉军的优势已然在渐渐扩大,近一个时辰的厮杀,青龙营已经倒下了足足八百名士卒!全部阵亡没有一个受伤,因为在混战之中受伤和死亡是可以直接划上等号的,但让他们骄傲的是对方也已经阵亡过半,按照这个比例继续下去青龙军肯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往往到了这个时候,老兵们还会发动最为猛烈的冲击,要将对方的意志彻底击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