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表迁州治?
疯了不成?
顾允彻底迷茫了,他已经听从徐佑的建议,站在大多数人一边,反对竟陵王出任扬州刺史,这会要是出尔反尔,空落得一个小人的名声,日后别说青云直上,就是士族里也无法抬起头来。
比起左右逢源的伶俐儿,里外不是人乃官场第一等大忌!
“微之,你这是……”
徐佑笑了笑,道:“我不会让飞卿处于两难境地,个中情由,鲍主簿想必早已成竹在胸,不如由他向飞卿解释。”
鲍熙号称智者,反应比顾允要迅捷的多,一听徐佑的话,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眼中透着复杂的神色,有几分赞赏,几分钦佩,但更多的却是警觉和若即若离的防备。
“太冒险了!”
鲍熙沉着脸,道:“郎君固然妙策,可是太过于行险,一着不慎,很可能累及己身。我家明府身出华门,朝野皆有助力,只要循规蹈矩,重农宣教,以清正廉洁致名闻,以均徭平赋得人心,自然由县而郡,再而州府,不出十年,必将名列庙堂之上,又何苦行此弄险之策?”
顾允还是一头雾水,道:“先生,到底怎么回事?”
“徐郎君好算计,他先让明府上书反对竟陵王的任命,跟同僚们站在了一起,这样就不会引起公愤。然后在主上和臣下僵持对峙的时候,力主迁州治,既合了主上的心,也让其他人无话可说。”
徐佑接过话道:“正是!飞卿抗皇命在前,彰显了士大夫的气节,没人会以为你是阿谀逢迎之辈。然后为家国计,为天下计,扬州刺史不能久悬不绝,耽误的越久,对朝廷的损害越大。所以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折中的方案——迁州治至金陵!如此,主上退一步,觅一良才出任刺史,安了百官之心;百官退一步,让州治迁到金陵,主上可以完全控制扬州,也了却了对臣下的猜忌。这是两全之策,对主上,对百官,对飞卿,都有益处……”
“这是弄险之策!”鲍熙果断的表示反对,他已经在顾允的眼中看到了跃跃欲试的冲动,道:“成了,主上赏识,众臣敬佩,士林赞誉,能够换取巨大的名声。可要是不成,徐郎君想没想过后果……”
“不用去想后果,我有十成把握,此计可成!”
徐佑从不曾将一件事说的这样绝对,但是想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让自己完全相信说出口的话,所以他的语气中不带一点的犹豫和怀疑,仿佛这件事比皇帝的金口玉言还要真上三分,道:“主上非可欺之人,岂会不知道以竟陵王为扬州刺史,必然招致朝野反对?但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坚持这样做呢?其实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众臣反对了竟陵王任职,当主上退让,同意换人,却要求迁州治的时候,谁还能表示反对?就算还有少许人不识趣,对比之前的阻力,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鲍熙也想到了这一层,却摇摇头道:“主上既然有了谋划,定然安排了人在适当的时候上表提出迁州治的建议,要是明府贸然横插一脚,主上未必高兴……徐郎君,君心不可度,君威亦不可测啊,义兴徐氏为此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我一直以为你已经充分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鲍主簿!”
顾允脸色微变,担心的看了徐佑一眼,斥责道:“就事论事,不要说那些惹人厌的话。微之也是一番好意,数次献策全然为我着想,是我有幸才能结识的益友。你是我父亲托付来辅佐我的人,也是我的良师。两位都是我敬重的人,如果对某事的看法有异同,大家一起商议就是了,切莫出言伤人,坏了彼此的情谊!”
他从来都是称呼先生,第一次直呼官职,显得见外又疏远。鲍熙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抬头望了徐佑一眼,然后垂下头去,心中略微有些后悔,道:“明府教训的是,我口不择言,应该向徐郎君致歉。”
如果徐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离间他和顾允的关系,或者想要拥有对顾允的影响力,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他能够容忍的僭越。
徐佑苦笑道:“其实主簿说的没错,君心似海,不好揣摩,但此事我绝对没有让飞卿涉险的意思。”
“我明白,微之不必解释!”
顾允目视鲍熙,鲍熙笑了笑,他是谋士,隐在主人身后,能屈能伸,倒不是很在意面子,起身作揖,道:“方才是我一时情急,言语多有不敬,望郎君海涵!”
徐佑也站了起来,一揖到地,神态比起鲍熙更加的恭敬,道:“主簿折煞我了,都是为了飞卿出谋划策,略有争执,是题中应有之意。孔子东游遇两小儿辩日,孰远孰近,各有道理,连圣人尚不能决,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有争执是好事,理越辩越明,总能找到一条最适合的道路让飞卿青云直上!”
他顿了顿,道:“最合适,不是最安全!”
这番话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尽显徐佑的大度和从容,尤其对顾允的关心发自真诚,所以在鲍熙听来份外的刺耳,只是刚才已经犯了错,这下再不敢多说什么了。
顾允很是感动,扶着徐佑的手臂,让他和自己并肩坐下,道:“微之苦心,我已知晓,只是……如先生刚才所说,主上若是不满该怎么办?”
他才训斥了鲍熙一顿,这会又赞同鲍熙的看法,是要安慰这个心腹,毕竟是顾氏的老人了,不能寒了对方的心。
徐佑心知肚明,却不点破,顾允之前书画风流,不沾染尘世,仿佛神仙中人,可真的入了宦海,如何平衡左右,如何收买人心,却也能做得比同辈中人都要好。
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底蕴,他们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百年书香的熏陶。家族中高官,有政客,有才子,也有隐士,他们会在别人蹒跚学步时聆听**肃穆的读书声,会在别人牙牙学语时目睹长辈们如何处理政务,然后随着年纪的增长,用心去感受权力的味道,享受财富带来的幸福感,然后学会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怎么才能更好的驾驭手下!
顾允学的很成功!
“主上迁州治几成定局,这时候递一道奏疏上去,只会博得圣心,而不会触犯龙鳞。诚然,主上会授意一些人抛出迁州治的计划,但也怕被其他人看出端倪,正是飞卿这种没有事先通气,却又体谅君王的臣子,事后最能得到主上的欢心。”
安子道准备有托是肯定的,徐佑当初宣传白蛇传的时候,也弄了不少人当托,但是托毕竟是托,说出去不好听,也拿不到台面上,跟顾允这种主动为主上解忧的臣子不能相提并论。
“是这个道理!”顾允陷入了沉思,不知过了多久,至少在徐佑感觉中似乎有半柱香的时间,他抬起头,俊俏的脸大露出一丝坦然的笑意,道:“此事不急,等我考虑考虑再做决定。反正不在这两天。来来,微之,我昨夜在船上突生灵感,作了一幅荡舟图,你给点评点评……”
说完拉着徐佑的手,也不管他同意不同意,撇下鲍熙去了旁边的书房。鲍熙摇了摇头,顾允就是这样的性子,他不以为意,坐在蒲团上仔细思索徐佑的建议,神色渐渐的归于平静。
从县衙出来,徐佑不想回静苑,和等在外面的左彣一起在钱塘城里散步。来钱塘已经两个多月了,徐佑一直没有好好看过这座城市,时至隆冬,寒风刺骨,街上的行人不都,放眼望去,山川锦绣,自东南绵延至西北,隐逸在群山之中,是数不尽的飞檐画栋,山下阡陌交织,炊烟袅袅,一幅悠闲自得的生活画卷。
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不经意间来到了码头,潮信未至的海水如同情人的呢喃,温柔的抚摸着浅滩和海岸。徐佑随手一指,以闲聊的语气说道:“从这边起,可以筑海塘,建堤坝,不出五年,钱塘又能多出万亩良田。”
钱塘本是出海口,从沙河塘往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江,由于冲击浅海弯而成沙洲,然后淤积成陆地,再逐渐演变成了城市。徐佑眼中的钱塘跟后世的区别很大,首先面积就不能比,人口更不用说了,它自秦汉开始慢慢的扩张变化,千年间只有极小的发展。到了六朝时,士族南迁,带来了人口和文化,钱塘开始繁荣起来,直到隋文帝杨坚创州城,才最终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都杭州!
左彣笑道:“我不懂这些,只是当下钱塘的土地已经足够百姓们耕种,再筑塘造田似乎用处不大。”
徐佑也是一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刚要离开,却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在身后:“郎君留步!”
左彣悄然转身,立在徐佑右侧靠前三步,成犄角之势,这样既不会挡住他的视线,也不会在突发状况时错失先机,目光冷静如水,盯着来人的肩胯。
若是刺客,手脚欲动,肩胯必然先晃,料敌于先,就可以制敌于后。
徐佑诧异的望着这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脑海里飞快的过滤了一遍,确定不管是以前的徐佑,还是现在的他都没有见过此人,道:“老丈可是叫我吗?”
老者虽然须发白了一片,可并没有老态龙钟的踟蹰,腰杆挺直如松,大步走来,长袖翻飞,颇有出尘之逸姿。
“是我唤住郎君,唐突莫怪。”老者口中说着莫怪,身子却毫不停留的走了过来,眼看要进到身前咫尺之内,左彣横在中间,眼神骤然变得凌厉,道:“请止步!”
老者的脸上微露惊讶,却并不慌乱,随即停下脚步,笑道:“我没有恶意,两位郎君又是盛年,不用忌惮我一个老朽吧?”
徐佑经历过四夭箭的暗杀,暗夭现在还杳无踪迹,自然要多点警惕,道:“老丈说笑了!我这个朋友生性莽撞,有点草木皆兵……呃,就是说看到谁都觉得不是好人。”他话出口才想起这个时空里没有东晋,自然也没有草木皆兵的典故,不过埋汰左彣归埋汰,却也没有让他退下,表明不怎么信任这位陌生老头,道:“不知您有何指教?”
老者也不着恼,径自道:“我听郎君言说,要在河岸筑塘造田,可否详解一二?”他指了指左彣,道:“我同这位郎君看法一致,钱塘周边多地而少民,又何必劳民伤财,再造田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