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之外。
此时张献忠在明面之上,其实已经被大明所击败并投降。
之后就被安排到了谷城那里。
但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独立性,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
现在已有15万之数。
而且他还在暗地里学习兵法,以备东山再起。
这表面上看似臣服,实则是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先前的大明确实无暇顾及他。可现在不同了,崇祯决定先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连根拔起,所以张献忠必须要死。哪怕他在表面上已经臣服,也没有任何用处。
不过,张献忠虽然要死。但他手下有几人却比较有用,或许可以留下来。
张献忠手下有四员大将。四人大将也是他手下的义子。分别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这四人的名字想必有的听说过,有的没听说过。尤其是其中的李定国,可谓是抗清名将。
对于这种人,会给予一些优待的。倘若投降大明,便会给其戴罪立功的身份,让其前往战场上。
若是能获得战功,便可转正彻底成为大明的将领,但是头头张献忠绝对不能活。
前往谷城领军的,那是大明老太君,秦良玉老太君。
不过,现在的她可一点不老。
他们一行共有三万人。虽然看着比张献忠的部队少了数倍。这场战争并不是不能打。甚至打起来后可能会出现此方的碾压。
一群手拿高科技现代自动步枪的人,打一群老弱病残的民兵怎么想都会获得胜利。
尤其是领头的,在大军之前走来的是一身红色华丽的科幻风战甲。当然,这个时代的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科幻风,只是心中隐隐觉得非常漂亮,甚至是脑海无法想象形容的漂亮。
那手持六合大枪,英姿飒爽巾帼须眉的秦良玉,胸口上的太阳核心正在闪烁着光彩,六道纹路上也向四肢输送着能量。
谷城之内,张献忠等六人。正坐在屋中,焦急无比。
他们刚刚听到了外面探子传来的消息。有大明军队3万人正在朝着谷城赶来,看模样来势汹汹。似乎,来者不善。
在场的六人,那是张献忠和他的5位义子。
多出来的一个义字,薛无泪。
那是张献忠最新收下的。这个义子能力非凡,无论是各个方面,为人处事还是办事的能力,都深受张献忠以及其余四位兄弟哥哥的喜爱。
无论是有什么好事,都永远少不了他们几个。甚至自己还不喜欢揽权。为人仗义无正直无双。
张献忠遇到他的时候。薛无泪正因为反抗了大明贪官的暴政,被押上了刑场。于是他们便将薛无泪从上面救了出来,这等人物怎么可能轻松的就死在那里。
在收下之后薛无泪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据他所说自己原也城中一书香门第,后来上京考秀才。
被那些贪官勾结篡改替换了自己的试卷,一时心灰意冷了,便离开了京城,结果在路上见到那等不仁不义之事,便出手阻拦。也就有了现在的事情。
生在书香门第,有学识。所以张献忠让他打理谷城和一些事物,结果远远超越了他们几个的想象,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将他们在谷城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银钱翻倍,民兵扩张。也因此获得了张献忠的信任,正式的在所有高级将领的目光下,认其为第五个义子。
此时,在场的六者正在讨论着谷城之外到来的秦良玉一行。
“大明军队,怎么办?”
刘文秀眉头一皱,有些拿不定主意。
“怎么回事儿,我们不是已经表面投降了么,为什么还会来呢。而且,看样子来者不善啊。”
艾能奇也思考了起来。
“你才是来着。”
薛无泪开口。他表示大明这是看不起他们的义父,想要收回谷城,但他们绝对不能给,这里可是好地方,是崛起的地方。若是能把握住这里,以后一飞冲天也不无可能。
而且大明现在内忧外患,有所兵力都调到了北方边关,正在和清军决战。所以来到这里的定然人数不多,可以解决。
张献忠坐在主位沉默不语,他也在思考着。几人的意思,思考着大明到底为何而来。不过他却更倾向于薛无泪的话语,谷城确实不能让。
他们在谷城不过短短一年,便已经发展到如此大的势力了。手下的军力也翻了数倍不止,有钱有银。
如果能在这里再发展个一到两年,到那时再起。说不定和李自成的位置就要换一换了。甚至,也不是没有机会坐一坐,那金銮殿之上的位置。
“谷城不能让。”
他开口下了命令。
“那我们要打吗。”
李定国拄着长枪坐在那里闭目。
“打。”
“对面三万人,我们有15万,凭什么不能打。”
薛无泪在那里起哄,仿佛只要大家一同出手,外面的敌人就会被他们覆灭。
“可是…”
李定国心中有些不安。
“打。”
张献忠彻底拍板决定了。
“召集所有人,尔等自领一军,我来打头阵,我要会一会那大明的军队。看看区区三万人是凭什么敢来我的地盘,要让我张献忠的名字彻底响亮。”
他有一句话说的没错,他的名字确实会彻底的响亮。
但是。
死亡,也是一种响亮。
富水关南,生龙寨。
这里是闯王李自成的所在地。
其实此时的李自成还不如张献忠,手下也就周围几个山寨,总共不过万人。他先前彻底被大明打废,此时正在修养。
真正起事的时候,还是在后面捡漏。
张献忠在明年(1640)谷城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十万百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中传唱的“迎闯王,不纳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