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本站域名:
第四百零十章蒲扇
南京城易手如此明显的大事在当地路人皆知,于是在那边的内侍省细作很快就把消息送回了武昌。人们闻知消息感觉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湖广内阁照例在大堂聚拢议一回,交换主张见解。张宁到场时日头已高,今日正是阳光明媚的晴朗日子,天气也比较炎热。椅子上坐着三个大臣,年纪都比张宁大得多,各自带扇子。
最容易被注意的是朱恒,他居然拿着一把蒲扇,便是市井乡里那些老头在树下乘凉常拿的东西,而今拿在一个穿红色官服戴乌纱的官僚手里是怎么看怎么突兀。朱恒是在场最不修边幅的一个人,大胡子显得凌乱,双鬓梳得有毛茬也不甚整齐,身上的衣服大约有奴仆负责洗还算干净但有点皱巴巴的。
而杨士奇和郑洽都有翩翩风度。三人起身见礼后,等张宁先在左侧上首入座,大伙跟着坐下。郑洽随手一甩,便甩出纸扇上一副山川水墨画来,上面还有一首诗。
张宁仍旧是老样子,说话干脆利落,口齿清楚但语速较快没有多少从容不迫的气质,他径直说道:“今天三个议题,诸公有什么话都可以当面谈。第一,扩充兵员的进展;第二,财政预算;第三,南直隶落入官军之手后,我们的下一步方略。”
朱恒随手翻着手边的卷宗,便先开口道:“从各地报上来的兵员来算,只要咱们前期承诺的法令落到实处,两个月之内最少能从湖广十五府各县征募到十万人。另前月户部派人清查各地府库粮草,粮草不缺、现在主要缺钱,金银铜短缺,无法支付军需调用所须。官吏将士被强制使用物卷,已有怨言,因在市面上难以流通购买货物;与官府来往的商户自是不愿意收咱们印的纸,以实物支付也不受待见,更不好上账计算,还是金银铜管用。”
杨士奇接着也说:“宝钞在湖广等地已经废了,市面上也缺钱;地方初定,户部征税未免激起百姓不满,只能抽实物。臣等察其缘故,盖因湖广缺矿,又正逢宝钞失效之时。最近的地方只有云南铜矿较多,但相距太远、远水不救近火。”
“有什么办法维系新增十万人马的费用?”张宁问道。
杨士奇道:“为今之计,暂时只有从盐政上入手,以解燃眉之急。官吏将士薪俸扔以物票和实物给付;向商户购置军需时则给付盐票,商贾凭盐票到匠户手中领盐售卖。同时令各地巡检严查私盐,以重刑威慑,保证盐政施行。”
张宁听到这里,想起后世的盐巴一块钱一包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常人重视的东西,在现在倒精贵起来,贩盐的和贩毒一般危险……以前桃花山庄那帮人玩命干的事,主要就是贩运私盐。官方垄断盐政,已成了当政者重要的财政组成。现在是顾不上这种盐政是否合理,至少能解决一部分财政难题,便是不容放弃的。张宁觉得应该沿着以前的统治者所用之法走下去,当下便赞成了杨士奇等人的建议。
他一面听几个人说话,一面拿出册子,提笔记了起来,寻常没专程安排笔记的书吏,只好自己动手。因各衙的事种类繁多又琐碎,如果不详加记录归类,积累起来他自己也会搞不清楚。
朱恒又道:“北方平定南直隶后,必集兵向西布置。江西邻南直隶,无险可守,所受的威胁最大。以臣所见,咱们应该采用经营长江防守,向东进取攻击的方略。若是东线战事得利,我军能进一步蚕食吞并南直隶,整个大局就打开了,咱们将真正掌控长江以南,成划江而治之势。”
“臣附议。”杨士奇道。
杨士奇道:“金陵自古有王起,太祖起兵中居应天府,方能四面出兵攻略左右。我军理应先攻南京,再图江淮,以后倚靠大运河北上,又能直接威胁京师。此胜局之势。”
此事张宁却没有立刻表态,他还要等岳州姚芳、醴州周梦雄的书信,至少先瞧瞧他们的立场再说。而当场的郑洽没对这事儿说什么,张宁琢磨万一姚周二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意见两边各两个阁臣,那郑洽就有作用了,到时候自己便可以私见郑洽,说服他按照张宁自己的愿望来表态。
如此一来大事方略是通过多数内阁大臣商量同意的,张宁不存在乾纲独断的做法,道理上助力就少多了。
郑洽不谈进兵方略,接着便岔开话题,进言礼部的分内事,提出今年秋季可以开恩科乡试,以建文的诏令选拔举人。
仗都还没打完,谁才是大明朝的合法政府也没确定,开恩科这种事实在不算很重要。若是湖广政权败了,那帮在建文政权中参加科举获得功名的人能被承认么?
……议事之后,杨士奇等人离开大堂,要在内阁值房中呆到中午,然后下午去各自的六部衙门处理公务,这是他们的日常行程。
议事大堂的侧面有一间耳房,名曰赞政亭,一般是给主官幕僚和书吏呆的地方,方便其参与记录公务。不过这里的赞政亭里呆的是一个女人,便是内侍省四常侍之一的夏雨。虽然耳房门口有帘子遮着,不过众官都知道她的存在……内宫的人参知政务,是因去年朝廷从四川调兵至荆州的情报延误后,新增加的规矩。内侍省下设打探情报的细作机构,让他们派人参晓政务方略,能更好地为政权中枢服务。
阁臣们离开后,夏雨也从耳房里出来了,一路跟着张宁过堂后的穿廊。张宁感觉她有事要说,便在转角的地方屏退了左右,让夏雨跟在后面到了内宅的走廊上。
她果然在后面唤道:“请王爷留步。”
张宁便转过身来,待她说事儿。只见这娘们长得高挑,衣着举止得体,脸也挺漂亮。但不知为何,很多女子在张宁眼里都缺少一种风情和女人味,平素意识不到她们有什么不同,比如这个夏雨便是如此,大白天见到她谈事儿私下是不会有什么想法的。
她低声说道:“春梅有件事托属下告诉王爷。昨日于谦的一名奴仆从江西回武昌了,可能带了书信回家。”
张宁听罢不动声色道:“我知道了。”
于谦的书信应该是带给董氏的。他去江西上任后,夫人并没有同往;张宁当初也不知如何才能怂恿董氏在其身边监视,这事儿不能做得太明显。不过于谦和家里有书信来往,也是一种联系。
不久前张宁就想再见董氏一面,心里盘算着的借口是时不时探她的口风,但内心却无法欺瞒自己,不知为何确实就是简单地想见她而已。但是上回张宁约她到沙湖畔的别院相见,她却爽约了,于是没有见成。
张宁此时又琢磨董氏为何不愿见面,那次在戏院幽会后她说“从此各不相干再不见面”当然他是不信的,最多当成赌气撒娇的玩笑……或许这种暗地里约会,在董氏看来确实就是私通、通奸一类的性质,她本是受礼教熏陶的人应该是很有压力的。
这次夏雨带来消息,于谦带家书回来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张宁本打算搁下,可一下午在内阁书房总是时不时想起这事儿。未时刚过(下午三点多的样子)他便离开了内阁衙门,叫桃花仙子去寻来春梅。
上回在戏院与董氏幽会,唯一知情的人就是春梅,她奉姚姬之命前后一直跟踪监视,所以也没必要瞒她了。而且张宁想办事,需要一个人去,最好就是找春梅了省得更多的人知道他的私情。
这娘们不愧是从不合法的邪教里一路爬上来的干将,办事相当效率。不到一个时辰,她就回来了,让张宁与他即刻出门,已有了安排。
春梅穿了一身灰布衣,扮作马夫便赶车将张宁私带出楚王宫。她进出宫门自是毫无阻碍。
二人乘车南行,过武昌府府衙和府前街,再走了一条街便在城隍庙外停下。这时城隍庙外的人非常多,只见大街上正有一股人流抬着一尊泥人和纸扎的法器敲锣打鼓,一众道士一边游街一边唱词。张宁问春梅是什么事,她说是城中士绅凑钱做的法事,祭阴神讨风调雨顺;并说董氏一会儿要到这里看热闹。张宁问她如何得知,但此时正好游街的人从旁边过,锣鼓敲得太响,什么也听不见了。
等了许久,春梅忽然挑开前面的帘子,对车厢里的张宁说道:“来了,往左边看。”
张宁依言向她指的方向目视寻找,果然发现了董氏。她身边还带着一个提竹篮的丫头,一面走一面看街上的热闹,好像并不知道张宁的存在。
“那奴婢着实是碍事。”春梅笑嘻嘻地说道。然后小声和张宁商量了几句。
俩人便从马车上下来,将车马丢在路边不管,径直向董氏走了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