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出兵(1 / 1)

明王首辅 陈证道 2658 字 2个月前

待金献民重新站起来,嘉靖的目光便又转回到徐晋身上,饶有兴趣地道:“徐卿刚才说消除鞑靼这个隐患,不一定要完全消灭他们,那徐卿有什么办法消除鞑靼这个隐患?”

徐晋不禁为金首辅默哀两秒种,本来就威信不足,难以领袖群臣,偏偏还要跟皇上对着干,此次廷议之后,估计首辅之位更加坐不下去了,轻咳了一声道:“回皇上,肉体上的消灭只是下下之策,真正高明的消灭,是在精神上的消灭。”

嘉靖心中一动道:“徐卿的意思是教化?就像南洋都护府和东洋都护府那般,对鞑靼进行殖民统治?”

徐晋点了点头道:“皇上英明。”

廖纪冷哼一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想我大明的南蛮夷族尚且不服王化,试图教化更为凶横的鞑靼人,简直是异想天开,可笑之极。”

徐晋淡道:“异想天开其实并不可笑,可笑的是连想都不敢去想,食古不化固步自封之人,最终只会被历史洪流所抛弃,鞑靼人并不是不能被归化的,想当年太宗皇帝麾下的三千营便是归化过来的蒙古人,他们同样对大明忠心耿耿,而且作战英勇,战力强横,立下无数功劳。”

廖阁老被暗讽食古不化,不由再次气得胡子乱颤,奈何此子太能辨了。

金献民冷然反驳:“那只是区区三千人而已,倒也容易掌控,诱之以利,慑之以威即可,然鞑靼的人口虽远远不如我大明,但也有百万之众,而且所处地域广袤,如何掌控得了?既然掌控不了,又谈何教化?”

徐晋淡定地道:“那就想办法去掌控!”

金献民哂然道:“敢问靖国公计将安出?”

徐晋似乎并没有听出金献民语气中的嘲讽之意,神色自若地道:“其实说难也不难,在鞑靼征兵二十万调往南方屯田即可!”

金献民愕一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虽然徐晋这个所谓的方法听起来很蠢,但正因这方法蠢得难以置信,金献民倒是谨慎起来,不敢随便接话,免得中了徐晋的圈套,这小子能言善辨,不得不防啊!

只是工科给事中戴威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是坚定的主和派,乃刚才跟随金献民跪下请求皇上三思的十三名官员之一,此时只以为抓住了徐晋的破绽,于是大声嘲笑道:“嘿,本官还以为靖国公想出来的是什么高明法子呢,原来只不过是引狼入室啊,果然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哈哈!”

殿内瞬时响起了一阵低笑声,委实是徐晋这方法太荒谬了,在鞑靼征二十万兵调到南方,这不是给自己添乱吗,说是引狼入室也不为过,要不是靖国公这些年确实为大明立下天大的功劳,大家还以为他包藏祸心呢。

嘉靖剑眉皱了皱,他才不相信这么馊的主意会是徐晋想出来的,除非……自己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高明之处吧。嘉靖扫了一眼神情自若的徐晋,不由露出深思之色,殿中也有不少大臣陷入了沉思,显然想法跟嘉靖一般。

此时,吏部尚书方献夫突然轻咳一声,站出来道:“徐大人这方法初听起来确实十分荒谬,但仔细一想,实则是高明无比。”

一众大臣不由微微吃了一惊,金献民和廖纪的面色却是沉了下去,还隐有怒色。

原来,金献民和廖纪日前便跟方献夫通过气了,后者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他们,但也暗示过不会支持出兵北伐,结果这个时候却跳出来对徐晋大加赞赏,分明就是屁股坐歪了,岂有此理,这头见风驶舵的老狐狸,跟蔡鹏是一路货色。

吏部掌管百官的考核升迁,被称为天官,实乃六部中分量最重的部门,而且吏部尚书手里还一个撒手锏,那就是六年一度的京察。所谓京察即是吏部对所有官员的考核评级,京察不合格的庸官将会被降职或者罢官,所以每到京察年,百官就相当于渡一次劫,而负责京察的吏部尚书大权在握,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正因如此,就连皇上都敢喷的科道言官们,却不敢怎么去喷吏部尚书,无他,担心京察的时候会被穿小鞋呗。现在尚书方献夫站出来支持徐晋,这分量不可谓不小,可以说风向是彻底的改变了。

嘉靖不由大喜,欣然问道:“方卿家,徐卿这法子高明在何处?”

方献夫清了清嗓子道:“在鞑靼征兵二十万调往南方屯田,这个方法乍一听很是荒谬,还有引狼入室之嫌,但是仔细一想,二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若分散到各州县去,不过是溪流入海矣,只要加强监督管理,断然闹不了乱子,况且,我大明两广地区地广人稀,山重水复,把鞑靼人调到这些地方屯田开荒,简直是一举两得。”

嘉靖眼前一亮道:“方卿家继续讲。”

方献夫捋了捋胡子得意地道:“以上都是次要的,此计的最高明之处是在于釜底抽薪。鞑靼人本来只有百来万人口,征兵二十万,基本把最能闹事的青壮都抽掉了,剩下的妇孺老弱便就好办了,无论是控制,还是教化都容易得多。”

此言一出,瞬时犹如醍醐灌顶,大部份官员都不禁恍然大悟,同时倒吸一口冷气,这果然是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啊,此法如果真能实行,那么困扰大明一百五十多年的北方问题,真的有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嘉靖激动得俊脸充血,目光望向徐晋问道:“徐卿,如方卿家所言否?”

徐晋有些意外地看了方献夫一眼,这个釜底抽薪之计并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后世的清朝总结出来的。众所周知,大明国祚两百七十多年,从来没试过彻底征服北方的蒙古人,而清朝却轻易如举地办到了,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女真人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与蒙古人同宗同源,但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征兵。

没错,就是征兵!

清兵入主中原后,为了打击残明势力,控制广大的国土,他们大量从蒙古征兵,要知道当时的鞑靼也就百来万人口,青壮年几乎全部被满清政府征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孺想闹事也闹不起来,既然清朝能做到这一点,大明自然也能做到,当然,其中一个前提是首先用武力暂时压报鞑靼人,否则征兵也就无从谈起了。

徐晋点了点头淡然道:“回皇上,基本如方尚书所言,不过具体操作起来,还需配合其他措施,譬如鼓励汉人出塞定居耕种,与鞑靼人通婚等等,从小培养鞑靼人对大明的归属感,假以时日,这个民族便会彻底融入我大明。”

户部尚书秦金皱眉道:“这些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却是不容易,譬如塞外苦寒贫瘠,怕是没多少人愿意出塞定居的,我大明劳师动众,耗费无数钱粮,即使最终征服鞑靼,得到一块广袤的不毛之地,其实并不划算。”

徐晋不由无语,秦财神果然三句不离本行,眼里除了钱银还是钱银,不过,有这样一位尽职尽责财政部长,国库想没银子都难。

徐晋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才道:“秦大人此言差矣,首先,正如本国公之前所讲,稳定是发展的基石,没有稳定的环境,其他一切都是徒劳,鞑靼是我大明北方最大的威胁,比倭寇为害更严重,只要能解决掉这个隐患,耗费再多的钱粮也是值的;其次,塞外可不全是苦寒贫瘠之地,譬如河套平原、丰州川、呼伦贝尔等等,这些都是水丰草茂的沃野,宜耕宜牧,相信我大明的子民都会很乐意到哪里定居。另外,塞外的矿产资源……咳,就是煤炭、铜、铁、银、铀、锗、稀土……反正非常丰富,大明不仅不亏,还赚翻了。”

殿内一众官员不禁面面相觑,秦金却是两眼放光,他虽然不知道铀、锗、稀土是什么玩意,但煤、铜、铁、银他认识啊,尤其是银和铜,不就是银钱嘛!

秦财神是个实在人,有银子什么都好办,只见他正气凛然地道:“如果真如靖国公所讲,本官同意出兵北伐,但是打仗花了多少银子,至少得做到收支平衡,否则本官日后定然参靖国公一本。”

徐晋不由哭笑不得,这位还真是认钱不认人的主儿啊,幸好,他徐晋是个穿越者,对后世蒙古地区发现了多少矿产还是有点了解的,至少煤的储藏量十分巨大,而全国最大的稀土矿就在内蒙古,当然,稀土在大明应该暂时没啥用。

“秦大人,不是本国公夸海口,我大明若能占领鞑靼,三年之内便能还本,十年之内可赢利数倍,当然,前期还需要一些投入!”徐晋循循善诱地道。

秦金闻言眼神更加炙热了,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

金献民再也听不下去了,冷斥道:“休得再妖言惑众,靖国公所言都是建立在武力征服鞑靼的前提之下,若是办不到,说再多也是徒劳!”

徐晋剑眉稍扬起,淡道:“那金阁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去做,就等着不劳而获了?”

金献民冷哼一声:“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交伐兵,其下攻城。解决鞑靼问题不是非出兵不可。不出兵,固城而守,与民生息,这就是本官的意思。”

徐晋淡道:“本官的意思却是出兵北伐,一劳永逸。既然我们意见相左,不如听听在场诸位同僚的意思?”

金献民嗔目怒视,高声斥道:“徐子谦,尔为了一己之私,妖言惑众,盅惑君上穷兵黩武,青史必不容你。”说完竟然扑通的跪倒,对着御座上的嘉靖痛哭道:“皇上,徐晋此人好大喜功,极力怂恿皇上出兵北伐,倘若兵败,必陷我大明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地,老臣在此恳请皇上三思而后行。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臣恬为内阁首揆,若不能规谏引导君王向善(好),那是臣的失职。皇上倘若坚持要出兵北伐,那老臣只能恸然乞骸骨还乡怡养天年了。”

很明显,金献民发现此刻风向已经改变了,主战派占了多数,即便是让大家表态,他最终也会一败涂地,所以干脆撒起泼来,反正这次阻止出兵失败,他这个内阁首辅也当不下去,还不如放手一拼。

金献民今年都将近七十了,身为内阁首辅,此刻跪在那痛哭流涕地哭谏,威力还真的不小,至少很博人同情,所以陆续续续又跪下了一批官员给他撑场,这次人数明显多了些,达到了二十位。

看着御座前哭得稀里哗啦的老头子,嘉靖亦有些慌了手脚,不过很快便镇定下来,毕竟御极六载了,什么风浪没见过,只见这小子站起来,竟然绕到御座前亲自把金献民扶起来,一边安慰道:“金卿家快快请起。”

金献民受宠若惊,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不过还是哭唧唧的,仿佛随时都会栽倒下去。

嘉靖一脸真诚地道:“金卿家一片赤诚之心,朕是知道的,咦,金卿家情绪激动,浑身打颤,快来人啊,送金卿家到偏殿去休息,召太医诊治!”

金献民瞬时像被当头打了一棒,表情僵住了,也不抖了,两名小太监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扶着他便往殿外走去。

金献民两眼一翻,差点便晕了地去,被两名小太监架着颤颤巍巍地离开了文华殿,自始至终说不出一句话来。如果说金献民刚才颤抖有演戏的成份,那现在是真的在颤抖,气的!碰上个不按常理出派的皇帝,金阁老也是杯具了!

“亲切关怀”完金首辅的嘉靖重新坐回御座上,若无其事地道:“诸位卿家平身吧,金卿家只是情绪激动,料也无大碍,廷议继续。”

文华殿内鸦雀无声,跪在地上的二十名大臣表情精彩了,一个个像便秘似的,陆陆续续站了起来。

嘉靖目光炯炯地扫了在场众大臣一眼,一众大臣无不凛然垂首。

嘉靖沉声道:“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自朕登基以来,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此次出兵北伐也不例外,诸位卿家不必有所顾虑,尽管畅所欲言,倘若多数人支持出兵,那便出兵,一举消除鞑靼这个隐患,倘若多数人主和,那便跟俺答谈判。”

“皇上,臣支持出兵,用靖国公之策,必可一举平定鞑靼!”吏部尚书方献夫率先行出来道。

嘉靖赞许地点了点头,方献夫欣喜地退了回去,紧接着夏言、秦金、伍文定、徐阶、蔡鹏等也纷纷表态支持出兵,武将们自然是举双手赞的,很快,便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在场官员表态支持了,大局定矣!

主和派们只能摇头长叹,明明廷议之前,主和派还占据大多数的,结果形势竟然急剧逆转,皇上的态度固然是主要原因,但靖国公徐晋那张伶牙俐齿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此子果然事无不成,奈何!

嘉靖兴奋地宣布道:“既然众卿家大部份都支持出兵讨伐俺答,那朕便从善如流,择日出兵北伐俺答,一雪前耻,扬我大明国威。”

“皇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纷纷跪倒齐声高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