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其命维新(下)(1 / 1)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2194 字 2个月前

冉求和公西赤的对话刚结束,就被赵无恤召去问对了。

听说公西赤写的一手好字,还会齐、卫篆书,于是赵无恤让他和成抟分别兼任文吏,负责记录。

赵无恤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完成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的转变,将老旧不适应大争时代的封建领邑制变为更高效的集权官僚制。

首先,就是让领地统一在同一种制度下,这是立政的第一要务。

侍候在旁,随时接受问答的冉求好奇地问过:“大夫准备用赵氏之政,还是鲁国之政?”

若是用鲁制,他觉得自己也能帮衬一二,而晋国赵制,冉求记得夫子曾一度诟病过赵鞅铸刑鼎之举。

但赵无恤的想法却不一样,鲁制从目前来看,依然是十分保守的,比起已经化邑为县的晋制大为不如。但晋国的基层地方制度,乃至于赵氏的制度,他也不打算全然照搬。

无恤目前虽然名为鲁臣,但实际上却自成体系,和晋国国内六卿各行其政一样,鲁国卿大夫在自己的领邑里也是爱怎么玩怎么玩,别激起国人愤慨将你驱逐就行。

于是他说道:“我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混合之后,或许就是一种全新的体制。”

“全新的体制?”

“然也!”

那些在赵无恤心中酝酿已久,身处晋国时却碍于诸卿和宗族束缚无法实施的更制,一条接一条从他口中说出,又在公西赤和成抟等人笔下变成了鲜活的文字。

他每说一句,冉求挺直的身形就微微震动一次。

“从世禄到官僚!”

“从尊尊到尊法!”

“从采邑到乡亭什伍!”

……

八月末,清凉的秋气已至,作为全邑氏族之首的甄仲勋坐着马车回到了甄邑。这还是赵无恤破邑以来他第一次被获准外出,所为的还是“公事”。甄邑到廪丘的来回几十里地景色依旧,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河水开始干涸。甄仲勋看着这番秋景,心里也一片凄凉。

等他风尘仆仆地回到甄氏聚居的里闾中,那些残余的长老和邻近族长们纷纷围了过来。

“族长,如何了?”

“新政究竟是怎样的?”

他们最关心的,自然是赵氏大夫那所谓的“新政”的具体情况了,但至于这新政究竟是什么,各氏族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多数认为是要效仿晋国那边的制度。作爰田、州兵什么的。

只有被邀请前往廪丘聆听赵氏大夫宣政的甄仲勋能第一时间得知真相。

“无法一一细说,但总之,我甄邑的体制已经被打散重塑了,部分职位被取消,又有一些新职位出现。”

众人的眼睛亮了起来:“族长可被授予重任?”

既然在形式化的“公议”中众人无力抗拒,便只能屈服,但却也指望自己的宗族能在新政中占据一个有力的位置。

甄仲勋向众人展示了腰间新佩上的绶带和小铜印:“大夫命我为甄邑长老。”

“长老?这职守是做什么的?”

“负责祭祀之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一职守,当然要德高望重之人担当。甄族长足以胜任,勉之。”当时,赵无恤是这么对甄仲勋说的。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甄仲勋觉得,这个职位很可能是一个虚职,用来安置抚慰各氏族的,凡事都得唯赵无恤和邑长吏的马首是瞻。

看着自家族人们面露喜色,他微微叹了口气,要是赵无恤全然将各宗族排斥在新政之外,必然会引发巨大的反弹和不满。但此人何其聪明,先是给予了不少看似不错的职务,关键属吏却任用亲信。如此一来。各氏族安于现状,若想要更进一步。跻身要职,就得全心全意效忠于他才行。

甄仲勋如今只能在这个“甄邑长老”的职位上战战兢兢地奉迎赵氏大夫的种种要求。同时尽量维护宗族利益。

又有人凑过来问道:“赵大夫的意思是不是,只要赵氏在甄邑一日,我甄氏便能世袭这长老之职?”

目前的卫、鲁两国,家臣常常是世代沿袭的,于是过上几代,家臣就变成了地方权利的代言人,形同邑大夫了。鲁国的情况便是如此,季氏的费宰曾长期由南氏父子相传,三桓的家臣反倒在领邑坐大,凌驾于主君之上,最后造成了陪臣专权的悲催局面。

甄仲勋冷笑一声:“赵大夫何等精明之人,怎会如此大方?这邑长老之职我也是暂时担当,每年都要受大夫的亲信监督考校,若是为政不合大夫心意,随时可以撤销!且也没有食田赐予,而是发放粟米作为俸禄,每年200石而已!”

……

“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主持政事而不能取信于民者,就不可以为长吏。甄邑和廪丘的职守完全是选贤任能,即便暂时上任,也随时可以更改撤换,这便是本大夫的用人原则!”

这也是赵无恤在宣政时提出的“从世禄到官僚”!

他将甄邑和廪丘不尽相同的官职打散重建,一邑的长吏名为邑宰,管理政事民生,财政赋税,一年俸禄300石。

此外还有辅吏三人,邑司马管征召守备,秩250石;邑长老管祭祀、乡射聚会,邑士师管刑狱缉盗,秩200石。

两邑正吏的名单逐渐公之于众,赵无恤称之为“公示”,其中甄邑宰的人选早在众人预料之中,那便是张孟谈。

张孟谈可以说是赵无恤势力中的二号人物,也是唯一可以独当一面,在无恤不在时统辖两邑军政的人。

他是无恤好友,在无恤出奔宋国后不远千里前来投奔,献上了谋濮北、入鲁之计,被赵无恤誉为首功之臣。其为人谦虚鞠让。在德义、功劳、为政取信于民方面都十分出众,他出任甄地长吏,可谓众望所归。

而廪丘的长吏。则被授予了新近从晋国赶来的计侨。

计侨本来是个只对数科感兴趣,其余公事能推则推的懒人。赵无恤还在国内时,他就没有实际任职,而是专心钻研数科,培养接班的人才。

但在无恤被逐后,计侨却激流勇进,主动担任了成乡宰的职位,他和羊舌戎一起,将这个因为无恤离去而人心惶惶的乡邑维持了下来。过去一年里成乡富庶依旧。大车大车的钱帛和瓷器纷纷往宋城商丘送,帮赵无恤维持住了开销,在商丘打开了局面。

在濮北之地落入无恤之手后,计侨便和羊舌戎一起卸任,将成乡交给了赵鞅的家臣,带着数科弟子们和部分陶匠跑到了廪丘来为无恤效力。

这位年近四旬的计吏名声在晋国内部已经渐渐起来了,甚至还传到了国外,许多人都知道,成乡宰是位会周髀数字的数科高手,正在钻研“经天纬地”之术。

计侨有名、有功、又有劳。手里十多名年轻的数科弟子也解了赵无恤乏才之急,所以任命为廪丘邑宰无可厚非,既然治理成乡井井有条。更进一步的千户邑应该也能胜任。

比去年冬至时消瘦了不少的计侨却有自己的担心:“下臣生怕政务繁忙,没有功夫钻研数科和教导弟子,主君莫不如另择贤才,侨拾遗补漏即可……

但赵无恤让他安心,没有意外的话,他本人会常驻廪丘,把这个昔日的要塞作为行政中心,平日的政务也会参与。这个任命一是奖励计侨的功劳苦劳,二来也是为渐渐成型的“数家”壮大铺路。

计侨推脱不能。只得应允。

接下来,就是邑司马了。无论是俸禄还是权力上,司马都是仅此于宰臣的职务。赵无恤手下能胜任的人不少。

但冉求初来乍到不好骤然提拔到如此要职上,穆夏、虞喜、伍井威望不足,这四人也更适合呆在武卒里做军吏。所以原先地位较高的原成乡司马羊舌戎,和赵氏家臣虎会便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羊舌戎在得到甄邑司马的任命后有些激动,这才跟着赵无恤两年,期间还一度君臣分离。谁想却从一个区区的下宫两司马升到了千户邑司马之职,爵比上士,期间至少跳了两级,这可以说是飞一般的速度了。他怎么也不曾想过自己居然还能有这么一天,只觉得位列大夫,复兴羊舌氏的梦想渐渐有了希望,顿时干劲十足。

虎会还是喜欢倚着城墙唱歌,他除了廪丘邑司马外,还负责教悍卒掷矛,训练那一百赵氏家臣子弟“庶子卒”,如今这批人已经习惯了武卒的训练和作战方式,可以加以使用了。

邑长老虽然主管祭祀,放在上古时还兼顾神权,权势极大,但进入春秋后已经渐渐被边缘化。只要赵无恤把好关,这个职位仅仅是个空衔。出于安抚当地人的考虑,甄长老给了甄仲勋,廪丘长老也给了一个当地的七旬老者,但仅仅是个傀儡,主要权职还是由娴熟礼仪的孔门之徒公西赤担当。

最后,是掌管法律、刑狱的士师一职……

从上古皋陶做刑律以来,律法都藏于府库,不轻易示人,让国人摸不清违法与否,造成一种未知的恐惧,也好让地位尊贵的卿大夫对国人庶民生杀予夺予取。

但春秋的趋势是,成文法渐渐将成为主流,郑、晋两国已经先行一步,尤其晋国赵氏和郑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赵无恤统治濮北两邑,也想把这里变为自他之下,人人都得以法为尊的律令制政权,这便是“从尊尊到尊法”。

不过事到临头,他才发现自己麾下法律人才的极度缺乏,到最后,竟然只能让背熟了《赵宣子之法》的成抟担任廪丘的临时士师,甄邑士师却只能由张孟谈兼任。

此外,律法的建设也十分滞后,军法倒是暂时够用,但民法却只能由晋国的赵氏刑鼎立起一个架子。想要进一步建立起合乎濮北“国情”的律法,还需要一个提纲挈领者,以及源源不断的基层人才。

时穷思贤士,赵无恤不由想起了新绛泮宫教授刑律的邓飛,还有他在宋国时多次听闻大名的邓飛同族兄弟,郑国著名的“诉讼律师”邓析先生。(未完待续)

ps:出门在外,打赏的书友明天再感谢,各位中秋节快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