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到来,德奥联军结束了东线攻略,在抢了大半个乌克兰后,受限于后勤德奥联军不得不停下了东进的脚步,将目光投向了南线。
斐迪南在罗马尼亚搞得大动作,怎么可能瞒得过同盟国呢?人家可是有罗马尼亚流亡政府存在的,要搞点儿罗马尼亚地区的情报还不简单。
本来法金汉是打算在东线战役结束后,就掉头到西线一举干掉法国人,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
但是保加利亚不断的向罗马尼亚调兵遣将,吸引了奥匈帝国的注意。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汇集上百万大军,并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康拉德又不傻自然知道这是冲着他们来的了,立即就向德国人求援了。
现在保加利亚和奥匈帝国的边界线已经很长了,波黑地区还好以山地为主,双方在那里爆发大战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其他地区就麻烦了,就像贝尔格莱德地区,保加利亚的兵锋已经威胁到了匈牙利大平原,奥匈帝国就不得不部署重兵进行防御。
由于上半年冬季会战的失败特兰西尼亚沦陷了,现在匈牙利王国已经暴露在了保加利亚的兵锋之下了。
现在保加利亚又在罗马尼亚汇集了重兵,如果同盟国的主力前脚离开,保加利亚就发起进攻,匈牙利王国可挡不住。
一年之内,连续经历了两次大战,奥匈帝国现在已经是人困马乏了,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实力独自和保加利亚来一场pk了。
年初的冬季会战惨败,直接损失了一百五十多万大军;接着又和德国人联合发动了夏季反攻,这一仗到是打得很漂亮,但是他们还是付出了近八十万人俄的伤亡。
在德国人看来意大利那个逗比,现在已经不算是他们的盟友了,投降协约国是早晚的事。
其他的盟友也基本上都挂了,就剩下唯一一个盟友奥匈帝国了,不帮都不行呀!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奥匈帝国倒下,这是德国人的底线。
于是法金汉又不得不带着这支疲惫之师发起南线会战,当然战争不是一两天就能够打得起来的,双方都没有准备好。
至少在德国人的后勤物资凑齐之前法金汉是不会发起进攻的,而斐迪南更是不可能让部队到平原上去和德奥联军决战,他可没有忘记这支百万雄狮之中有多少水分!
如果是依托阵地进行防守,这些炮灰部队还是可堪一用的,再不济也可以消耗敌人的兵力,如果进入了野战状态,这几十万炮灰部队就只能负责送人头了。
康拉德再一次找到了德奥联军东线总司令官法金汉,催问道:“司令官阁下,我们什么时候向保加利亚人发起进攻?”
法金汉揉了揉额头,他已经不记得这是康拉德第多少次的催促了,可问题是现在东线的德军状态并没有表明上看起来那么好。
德军也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进行休息。刚刚打残了俄国人,在外界看来他们是风光无限,实际上内里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一战干掉了三百多万俄军,俄国人的主力几乎已经完蛋了,丢掉了十几年积攒下来的家底,就算是他们可以很快恢复兵力,也无法恢复战斗力。
但是德国人就没有损失么?这怎么可能呢!最巅峰的时候,德军在东线的总兵力高达两百二十多万,现在只剩下了一百一十多万,除了抽调去增援西线五十多万部队,德军仍然永久的损失了六十多万军队。
法金汉也想攻克罗马尼亚,那里不但有现在同盟国最紧缺的石油资源,还有瓦拉几亚平原这个粮仓。
可问题是,对面的保加利亚军队已经一百多万了,数量还在继续增加,无论战斗力怎么样,都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这次东线会战,俄国人输在了后勤上,但是并不代表德国人的后勤就有多好。如果不是在战争中期同盟国的后勤混乱,现在俄国人恐怕会真的输掉裤衩!
法金汉苦笑着说:“元帅阁下,现在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这次东线会战已经消耗了我们大量的作战物资,现在急需补充,贵军也差不多吧?
而且长达几个月时间的连续作战,士兵们都已经很疲惫了,他们需要休息,这些都需要时间。
我认为能够在年前向保加利亚人发起进攻,就已经很不错了!”
康拉德无奈的说:“这些我都知道,但是现在国内不断的催促我们尽快在南线发起进攻,保加利亚人又在蠢蠢欲动了,他们很可能会在贝尔格莱德地区再次发起进攻!
最近匈牙利王国闹腾的很厉害,他们对失去的特兰西尼亚耿耿于怀,还有英法在里面搅和,他们现在更是提出了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收复特兰西尼亚,他们就单方面退出战争!”
不是奥匈帝国的人,是很难理解奥匈帝国的体制构造的,作为二元制帝国旗下的匈牙利王国是有非常大的自主权的。
虽然奥匈帝国当家的还是奥地利,但是人家匈牙利政府可以不配合呀,如果没有匈牙利王国的支持,奥匈帝国的战争潜力相当于削减了三分之一。
政治上的压力,自然就演变成为了军事上压力了,作为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不得不想办法尽快发起进攻,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政治形势。
康拉德把情况都摆在了明面上,法金汉也不能够继续装傻充楞了,不得不同意提前启动南线会战。
“那好吧,再等半个月时间,我们就向敌人发起进攻!”法金汉头疼的说
同样,由于准备不足,德国军队是不能够全力发挥的,因此这次说是会战,还不如说是为了在政治上给各方面一个交代,才进行的一场政治仗!
……
打发了康拉德,法金汉又开始为这次大战犯愁了,对于同盟国能够赢得这次会战,他是毫不怀疑的。
但是作为一个统帅,尤其他还是德军的总参谋长,这就不光要从战术的层面考虑问题了,还要从战略上出发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考虑问题。
首先,他必须要控制德军的伤亡,在1916年的两次东线会战中,德军已经损失上百万兵力,而在西线持续了一年半的大战,德军的损失自然是早就超过百万了!
注意这里的“损失”是指兵力损失,不是指人员伤亡!这个“损失”是指永久失去了这部分兵力,主要是指:死亡、被俘虏、受伤致残丧失了战斗力的士兵,不包括受伤后可以恢复的士兵!
可以说现在德军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同期。
不要看在战术德军所向匹敌,在西线干掉了比利时,同时压着英法打,又在东线打残了俄国人
但是在战略上,德国人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东线的俄国人虽然战败了,但是他们并没有退出战争,等这个冬天一结束,来年东线上还是会再次出现四、五百万灰色牲口,两线作战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
西线就更不用说了,半年多时间英法的军队数量正在哗啦啦的往上涨,战斗力姑且不论,但是这个人数已经庞大的令德国人感到了危险。
两百四十多万法军和六十多万英军,还有二十来万比利时军队,外加一百五十多万殖民地炮灰部队,并且殖民地部队还在以每月二十多个师的速度在增长。
这也是德国人为什么要急着要和英法决战的原因了,如果让英法的军队继续膨胀下去,未来他们还真有可能靠人海战术耗死德军。
当然,西线的兵力增长也不是无限的,制约他们的不是人力资源,而是战略物资,协约国的运力也不是无限的,现在已经快要达到极限了。
现在西线的战争,已经是英法每天指挥着殖民地军队向德国人发起了反攻,目的很明显就是在消耗德军的兵力。
用炮灰部队消耗德军主力部队,无论交换比是多少,英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德国人就不行了。
从东线会战开始,英法就开始了这种萎缩流的战术,几个月下来还是给德军造成了超过二十万的人员伤亡,当然他们的伤亡更大,不过死的大都是炮灰,对英法来说完全没有压力。
法金汉越想越多,最后他猛然发现德国危险了!无论他在南线战场上打出什么样的战果来,都不能改变德国在战略上的危局!
打仗是要死人的,现在南线上的奥匈帝国军队到是还有一百八十多万,但是真正能够投入罗马尼亚战场的却只有六七十万军队,剩下的部队都要在边界线上和保加利亚、毛熊对持。
德军现在虽然有一百一十多万,但是他还是不得不分出一半的兵力来防御北极熊,真正可以投入战场上的兵力也不到六十万。
就算是六十万德军和七十万奥匈军队,这些部队就能打赢保加利亚么?难道敌人不会再增兵么?
至少在他看来,巴尔干地区就要比小亚细亚半岛重要的多。如果是战争需要,保加利亚在再抽调几十万军队来根本就没有压力,至少人家国内的还有几十万预备队可以动用!
而且就算打赢了这场会战,德军又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对面的保加利亚军队可是将乌龟壳发扬了光大,一眼望去全是纵横交错的战壕。
由于时间短,保加利亚人修建的工事大都很简陋,但是架不住人家防线多呀!只要适合设置防线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挖了战壕的,大有靠战壕恶心死对手的意思!
而这又正是法金汉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保加利亚军队的防线厚度实在是超乎了他的想象,动则数十公里都快赶上西线了,完全是一副打消耗战的模样。
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法金汉将自己的推测向德军最高统帅部做出了回报,归结起来一点德国想要赢得这次战争,先解决物资的问题吧!
不然像现在,明明知道越早发动战争对德军越有利,但是由于等战略物资的缘故,白白延误了战机。
如果物资可以敞开供应的话,德奥联军也不需要跑去乌克兰抢粮,早就对罗马尼亚地区下手了。
要知道俄军刚刚撤离的时候,罗马尼亚地区的保加利亚军队才四十来万,当时德奥联军只要全力进攻,就算斐迪南是穿越者也没有办法保住罗马尼亚。
甚至当时两百多万德奥联军在攻克罗马尼亚过后,还有机会一鼓作气打进保加利亚本土,打残保加利亚,结束南线的战场上的长时间对持。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保加利亚的军队都集结一百多万了,就算德国人可以取得战术上的胜利,也没有办法取得战略上的胜利了!
窗户纸捅破之前,在德军的高歌猛进胜利不断的情况下,掩盖了这一切;但是当窗户纸一捅破,德军高层马上就发现问题了。
威廉二世也开始正式这个问题了,现在的局势虽然危险,但是德军依然是全世界第一陆军强国,就算是排名第二的法国和第三的保加利亚加起来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啊,协约国有英法俄保四个列强;而同盟国则只有两个德奥两个列强+意大利这个逗比伪列强。
德国参谋部搞出来的现在各国的陆军实力排名:
德国老大10
法国其次5
保加利亚第三
俄罗斯帝国第四
奥匈帝国第五
英国第六
意大利
俄国人凭借庞大的军队数量,本来是第二大陆军强国,但是由于刚刚在东线会战失败损失惨重,掉到了第四。
按照德国参谋部统计出来的陆军实力排名,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实力大致相当,而同盟国的实力还更加集中,完全可以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
但是同盟国受限于战略物资不足,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发挥,无法将对手各个击破,反而是被陷入了三线作战,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