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朝君臣来说,一旦事情陷入到了僵局反倒不再是大问题了,因为他们完全可以用一个拖字诀将之摆在一边,正所谓搁置争议。
这一场足以震动朝野的朝会就这么没个结果地结束了,不少官员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引发这场大争论的陆缜,随后摇头离开。而陆缜本人,则有些无奈地轻轻地叹了口气,这就是官场了,有时候你纵然占了理,事情也未必真能如你所愿般地发展。
当他迈着略微沉重的脚步沿着长长的甬道朝宫外走去时,一个熟悉的声音打后面响了起来:“善思且留步。”正是于谦在后头招呼着他了,这让陆缜依言顿步,扭头朝后看去,同时略拱手行了一礼“于大人……”
“你呀……今日行事也太随性了些。”于谦来到陆缜跟前,想要责备几句,但看到他那失落的神情后,语气就显得温和多了:“你怎么就会突发奇想,提出这么个易惹争议的想法来呢?”
陆缜又是一声苦笑,这才道:“下官可不是突发奇想,其实关于开海禁一事,我是早就有过打算了。非如此,我大明无法真正富庶起来,尤其是对底层的百姓来说,开海便可给他们一条全新的活法。”
“你果然是早有筹谋了,怪不得今日朝会之上能如此善辩。可是,你为何不早与人商议一番,如此一人独战群臣,只会让你的处境变得艰难哪。恐怕今日之后,你会成为众矢之的哪。”于谦忍不住摇头叹了一声:“至少你该跟我商议一下才是,难道你怕我也会和他们一样不成?”
“下官不敢。大人的为人如何,下官自然是知道的,这满朝官员里人人都可能有私心,只有于大人你不会有。”陆缜赶紧表明态度。
“那你为何不早与我商议呢?难道你觉着我会反对你这一提议么?”于谦皱了下眉头,有些不满地问了一句。
“因为下官也有私心。”陆缜说着叹道:“我知道此事会得罪满朝官员,而如今我大明正值百废待兴之机,实在少不得于大人你这根中流砥柱,所以此时绝不能让你与群臣发生龃龉矛盾。”
“你呀……”一时间,于谦还真不知该怎么说这个下属才好了。他所谓的私心原来也是公心,为的还是大明朝局,这让他心里又是一阵感慨。对陆缜好感更增之下,他也开始正视起开海一事来:“善思真认为开海禁是如今富国的唯一途径了么?”
“是不是唯一途径下官不敢妄言,但一定是最没有后患,也最快的途径了。江南那些富商大族如何能有今日的财富,还不是靠的走私?更别提前宋虽偏安一隅却能百年富足的表现了……”陆缜再度把宋朝的旧事拿出来做了论据。
于谦到底是有见识之人,听他这么道来,又略作思忖之后,也不禁有些动容了:“看来这海禁确实有其问题哪。”
陆缜点头:“这问题可大了去了。大了不敢说,只要朝廷能开海禁,我大明岁入从此翻上两番是绝对不会有问题的。而这些增加的收入还不会增加天下百姓的负担,甚至还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我实在不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反对。
“要是以前,因为我大明靠着自身还能支撑倒也罢了。可现在,国库已空虚成如此模样,那些人依然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总拿太祖皇帝的祖训来进行反对就实在有些过分了。当然,这些反对者中也少不了可能会因开海而损害自家利益的自私之徒,他们反对倒也在我意料之中。”
于谦顿时又是一阵沉默,他总算是理清了思路,同时心里的天平也开始偏向了陆缜。这不是因为对方和他的关系极好,而且还是他的直接下属,更因为他提出的这些论据确实足够有说服力。
说话间,两人已走出了皇宫,在于谦的邀请下,陆缜没有上自家的马车,而是跟着他登上了他那辆还算宽大的马车。直到车子辚辚行了一程后,于谦才终于看着陆缜道:“你这番说法确实在理。只是你毕竟年轻气盛,在此事上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尤其是以你现在的身份,实在不该直接在朝会上提出此事哪。”
“下官明白大人爱护之心,也明白朝中自有规矩,最好是让某些无关紧要的小官先开口探探路。可大人想过没有,这事会触犯到多少人的利益,连我这个侍郎出面都被他们全力反对,那要换了个身份不够的,还不得被他们喊打喊杀哪?这实在对那人太不公平了。”
顿了一下,他又继续道:“何况以如今朝中缺钱缺粮的情况来看,此事已拖不得了。必须尽快将开海一事推行下去,方能解此危局。只有我当了众人之面,把问题抛出来,其效果才能显现。”
看着对方毫不后悔地说出这么番话来,于谦脸上反倒是微微发烫起来。看来自己在有今日地位后,有些事情反而顾虑多了,远不如这个年轻人敢想敢做了。难道自己真已失去了本真,失去锐气了么?
“那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现在满朝官员里有半数以上是反对的。”于谦突然提出了这么个极其现实的问题。
而陆缜的回答却毫不犹豫:“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听他铿锵地做出回答,于谦先是一呆,随后便轻轻地点下头去,再没有说什么,但显然,他也是做出了某个决断。
@@@@@
之后几天里,朝廷群臣自然就围绕着开海一事展开了辩论,当然,大部分人都是站在反对方的。一份份的奏疏如雪片般直送到了通政司里,一个个官员都摆明了立场,用最坚定的辞句来批驳和反对这一大违太祖成法的提议。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则借机大举弹劾陆缜,在这些人的笔下,咱们的陆侍郎顿时就成了比王振之流都不如的祸国殃民的大奸臣。说他身为官员,却只看重利益,弃天下正道于不顾,实在妄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实在无脸立在这朝堂之上。
甚至有那言辞激烈的,更是对陆缜好一阵的喊打喊杀,似乎非如此,则大明朝堂必然没有安宁之日。陆缜在他们的笔下,也很有幸地与古往今来的诸多奸臣,比如杨国忠、秦桧之流并列……
当看到这些弹章上一份比一份激烈的说法时,就是朱祁钰这个当皇帝的都是一阵心惊肉跳。他实在没想到,群臣在面对开海一事时竟会表现得如此激烈而统一,居然有这许多人公然弹劾陆缜。
此时的天子唯一能为陆缜做的,就是把这些奏疏通通留中,不作任何理会,这已是他能保护陆缜的唯一手段了。但以大明官员一贯以来的尿性,只怕再过段日子,他们就得亲自跑到宫门前恳求天子做主,诛杀奸臣陆缜了。
说来也是可悲,大明朝的文官在许多时候总能体现出腐儒书生党同伐异,欺软怕硬的弊病来。当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比他们更强更狠,更不择手段时,这些张口闭口都是礼义廉耻的家伙就都一个个成了哑巴聋子,什么都不敢说了,甚至有人还会依附对方。比如之前的王振当权时,以及之后的那些权阉身边,总少不了这些帮凶一起为恶。
可当他们面对的是势单力孤的某人,而对方又只是在某一政见上与他们不合时,他们便会跟闻见了血腥味的苍蝇般狠狠地飞扑过去,不死不休。这一回在他们看来,陆缜就是个除了天子庇佑就没有任何势力的新人,所以大可以借此机会把他赶出朝廷!
就在陆缜遭受群起而攻,眼看岌岌可危的当口,事情却突然又出现了转机。本来朝中并没有什么人声援于他,可在三日后,几份支持他开海建议的奏疏就突然出现在了通政司内。
几份支持的奏疏混在几百份弹劾奏疏里当然不那么醒目,也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是随后,支持他的人却慢慢多了起来,等到进入七月时,每日里居然就有不下百份奏疏表示开海乃是解眼下大明困局的最好办法,陆缜提出此法完全是为国为民的英明决定。
这一下,那些反对者可就傻了眼了。怎么朝中突然就来了这许多跟自家唱反调的?他们都被陆缜给收买了么?
陆缜当然不可能有那本事,他一个才在京城为官几年的侍郎也没那么多钱财来收买朝廷官员为己所用。但他也不是孤身一人立在朝堂之上,他也是有靠山的。
胡濙和于谦就是他的两座靠山,而这两位在朝中为官多年,自然是有不少追随者和门生故吏的。尤其是胡濙,身为四朝老臣的他在朝中更是门生无数,在其授意之下,那些原来保持沉默的大多数就开始声援陆缜了。
更让那些反对者不安的,这一切,却只是开始……
@@@@@
感谢书友18672397的打赏和月票支持,以及书友王家王勇的月票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