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考察
胡孝民是在几天后,才收到冯五转来的情报,知道顾慧英帮着买了九台车床。连同另外购买的一些军用物资,一起运出了上海
耿生炳门路确实广,地下党的货物,直接用日商电讯株式会社的车运走的,当然,不是用这个会社的名义,而是花钱请的那个司机,晚上加个班,打着电讯株式会社的名义,运到杨树浦陈家港秘密装船。
最牛逼的是,装着这些走私货的船,由日本宪兵的汽艇牵引,拖出吴淞口。只要出了吴淞口,就已经摆脱了海关的检查,畅行无阻一路顺风到了鸭窝沙岛。到了鸭窝沙,就是我们的地盘了,先回苏中,至于哪些要运到苏北,哪些留在苏中,就由军工部门分配了。
将手里的情报烧掉后,胡孝民点了根烟。顾慧英的表现,可以说无懈可击。就算是与她朝夕相处的胡孝民,也看不出丝毫破绽。
顾慧英行动时,中统那边没有任何动静。76号和宪兵队、梅机关,也都没收到这方面的情报。否则,宪兵队的汽艇,绝不会帮着耿生炳把船舶拖出吴淞口。
同时,上级还告诉胡孝民一件事,新四军军工部,想在上海成立一家公司,方便公开采购物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合法的办理报关手续,无需再通过耿生炳。
耿生炳的走私关系还保留,但只应急。一次收取货物总额的两成作为运费,偶尔一二次重要的军用物资还是可以的,长此以往,新四军的军费吃不消。
这家公司对顾慧英保密,但可让她参加一些物资采购。比如说药品、颜料、布匹,既是为了考察她,也可借用她的身份。毕竟,顾慧英家里就是开纺织厂的,在布匹和颜料方面,她有先天优势。
胡孝民给组织提了个建议,既然要开公司,那就搞个合股公司,动员几个上海有名望,同情中共的知名人士,开在大马路最热闹的地方。公司的人员,尽量不要是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的人。
这家公司,只以采购物资为主,完成任务后即撤离,公司到时也会关闭,不给敌人留下追查的线索。
几天之后,在大马路浙江路口,新成立了一家振业贸易公司,公司有几个股东,经理叫杨志义,是上海地下党的同志。
振业贸易公司有不少本地人,但也有上海地下党的同志,还有从根据地来的同志。秘密工作在江苏旅馆谈,正常工作在振业贸易公司搞。
顾慧英并不知道地下党已经成立了振业贸易公司,她接到贺佐临转来的新任务:打探采购药品、布匹、颜料、五金的渠道。
布匹和颜料,她从顾志仁那里就能探听不少消息。如果不行的话,还可以到上海纺织工业协会打探。只不过,顾慧英需要露面的次数就多了,经常要请假。
对此,胡孝民自然是大力支持。顾慧英每天只要上半天班就可以了,其他时间自由活动,当然,名义上她执行“特别任务”,知情人会知道,她其实是购物、逛街、做头发,甚至是打麻将。
汤伯荪接到一个任务,在新二组寻找与程蔚君有交集的人,比如同学、同乡、一起共过事的同志。同时,余升龙还给了他一个名单,先从这里面寻找。
接到任务时,汤伯荪莫名其妙,余组长这是要干什么?程蔚君是三大队的人,与新二组有什么关系?他已经叛变,要除掉的话,让卢义刚的行动小组动手就是。
不解归不解,余升龙的命令还是要执行。新二组虽然换了组长,汤伯荪觉得,这位余升龙与原来的马宁一不相伯仲,两人都称得上心思缜密,行事谨慎,计划周详,做事的风格也极为相似。
如果不是换了名字,他简直会怀疑,余升龙就是马宁一,根本就没换人。
在余升龙给的名单里,汤伯荪逐一排查,还真找到了一个叫吴顺佳的。他与程蔚君是老乡,两人一起参加的军统,程蔚君到三大队,吴顺佳到了新二组。自那之后,两人就很少联系。
汤伯荪知道余升龙是个心细如发之人,将吴顺佳的档案,详细抄写了一份交给交通。
到目前为止,汤伯荪从未与余升龙见过面。他知道,这对双方都有好处。然而,每次接到余升龙的命令,他都忍不住好奇,余升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在汤伯荪的想象中,余升龙应该是一位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精明干练、擅长交际之人。汤伯荪相信,余升龙一定有一个公开的掩护身份。甚至,这个身份经常会与日伪打交道。否则,余升龙的情报不会这么准确。
程蔚君投诚后,除了养伤,就只有一件事,劝降吴成杰。然而,吴成杰不比程蔚君,他坚贞不屈,程蔚君好话说尽,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羞辱。
最终,程蔚君亲自对吴成杰用刑。
程蔚君把在宪兵队遭受的一切,都施加在吴成杰身上。他自己成了叛徒,也希望吴成杰也能成为叛徒。这样的话,他的心理就没那么大的负罪感。
程蔚君认为,吴成杰也会受不了,可是,不管他怎么折磨,吴成杰就是不软化。只要有机会,就对他破口大骂。如果程蔚君靠近,不是对他咬就是往他身上吐痰。
程蔚君没有胡孝民这么好的身手,第一次靠近吴成杰时,就中招了,脸上一口脓痰。也就是从那次开始,程蔚君才决定对吴成杰来狠的。
诸福鸣看到程蔚君,把他叫过去,很不客气地说:“吴成杰招了没有?”
胡孝民把程蔚君分到了五科,他每天都能借机训斥他几句。
程蔚君摇了摇头,沮丧地说:“还没有。”
他到情报处后,唯一做的事,是抓到了吴成杰。如果吴成杰不招,他的功劳就变得微不足道。
诸福鸣说道:“吴成杰骨头硬,不要再用刑了,换个别的办法。”
程蔚君眼中闪过一丝狠毒:“我再试试,就不信他骨头有这么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