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格物(1 / 1)

朱瞻基的学术不够,技巧来凑。他用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这样不仅能规避儒家学子对他的质疑,更能引起他们对整个社会构成的研究和质疑。

在他们研究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他们是不敢来质疑朱瞻基的。

而他们想要把这些想清楚,也非常困难,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真要分析清楚后,他们也会对儒家的学术垄断产生质疑了,因为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桎梏。

只有质疑才能进步。

当然,他们现在不会发现这一点,他们都已经被朱瞻基抛出来的理论给震撼了,觉得自己这几十年的见识几乎要被颠覆了。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受了先辈的学术,不敢质疑,不能质疑,这是儒家尊师重道思想下的一个弊端。

在一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敢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这话你在华夏说出来试试看,保证第一时间你就声名涂地,千夫所指。

不过,陷入深思的只是那些工部吏员,幼军的这些年轻人却没有这么复杂的思想。他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军人的服从教育,接受的都是实用性的技能培训,这些对他们来说太深奥了。

但是,能够接受到这样总结性的新知识,他们的心里只有激动和思考。

这个话题说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所以朱瞻基不等他们质疑,就把话题又谈到了下一个话题。

“何为理学?非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只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分支,真正的理学是基于唯物主义思想的道理之学,明理之学。其最具代表性的学问,就是算学。商代人已使用十进位法,有了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

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里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等书中记载了乘法九九表。《墨经》中提到了几何学中的点、线、面、方、园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但是这些只是筹算范畴,真正的算学,应该是组合计算之学,我认为用数学来称呼,更具代表意义。而最能代表组合数学的著作,就是春秋时期成书的《易经》。易经博大精深,其主要思想,就是含有组合数学逻辑的基础。”

这又是所有人都无法辩驳的一点。周礼六艺就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所谓的儒家六艺不过是将周礼六艺据为己有。

所以现在,他们不能说数学不重要,因为数学的应用,可以说比儒学还要广。一个农户,可以不识字,但是必须要懂算数,否则买卖东西都是问题。

要说硬着头皮说不重要,那儒家干嘛还要把这些融合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呢?

一开始众人没有意识到,但是现在却发觉了朱瞻基的滑头。他完全是只管挖坑不管埋,提出问题简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可就难了。

而且,他才十七岁,又是太孙,其他人也不能因此就责怪他。相反,还因为他的身份,他们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

现在,他们干脆就不插言了,想听听朱瞻基到底最后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至于地学和天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划分在一起,但是又有根本区别。相同之处是这两门学问都是教会我们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天文学更多偏重在理论和未来,地学偏重于应用和现在。通过天文,我们知道了春夏秋冬,春播夏种,秋收冬藏,通过地学,我们能将世间万物都为人所用。金银铜铁锡,这些都是这个世界赐予人类的礼物,甚至就连随处可见的泥土,也能烧成砖,建造高大的房子。

可是我们现在应用的这一套,依旧是一千多年前的技术,为什么这些技术从发明到现在,特别是最近一千年来,就再也没有提高呢?”

这些工部吏员当然知道是什么原因,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正面回答。这个时候,所有人都隐约能猜到朱瞻基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他们的内心里虽然有些担心,但是更多的是兴奋,因为一个重视工部工作的继承人,会让他们获得直接的重视。

与这个相比,儒家学术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何况,太孙殿下并没有否定儒家啊,也很认同儒家啊,他只不过是更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而已。

医学方面,朱瞻基就更不太了解了,不过这十几年来,他也有意关注着医学发展的道路,知道一些应用技术的发展。

朱瞻基喝了一口水,才又说道:“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根据五行学说建立了如今的医学体系,《黄帝内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长桑君的《禁方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成书。

我幼时听解学士讲三国,知道了在汉朝时期,华佗就已经能刮骨开颅,可是为什么到了如今,这些医术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却还失传了。这固然有战乱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却依旧是后人在这些方面的固步自封。”

虽然医术可以救人命,但是中医的复杂往往需要一个人穷极一生,才能进入门槛。所以,能够把精力都投在这上面的人少之又少。

这更多的是因为缺少系统分解的原因,几乎每个中医都是全才,需要会把脉,会内科,会外科,会儿科,会妇科,还要会识别中草药,知道如何熬药。

而且,因为缺少传承的渠道,人人敝帚自珍,也是阻碍医术传播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是必须要改革的,并且这种改革不会触及社会的根本稳定,大部分人都会赞同。

更主要的是,这种改革的成效是很容易就看到的。只要不培养全才,只培养专才,医生的数量就能在短期之内有很大的扩充。

而成药的配置,也能让医生的需求量大减。比如外伤一些药方,大部分都是一样的,而伤寒,感冒这些病,药方也都大同小异。

讲到最后一个概念的时候,朱瞻基站起身来,向诸大臣行了一礼。诸大臣不敢怠慢,也纷纷站起身来还礼。

宋礼正想开口问朱瞻基是什么意思,却见他拿起炭笔,在身后的白板上写下了“格物”两个大字。

然后他才转身说道:“我这一礼非为敬人,实为敬为人。不管诸位年岁多大,职位多高,但是都在格物之学,有着应有的贡献。宋尚书兴修水利,吴尚书建城造陵,这都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之壮举。”

众人纷纷愕然,不明白朱瞻基为什么突然之间又把格物抬到如此高的地位。最少在这个时代,做事的人其实是要比耍嘴炮的人低人一等的。

就以如今的内阁,翰林院为例,虽然他们的级别还低的可怜,但是却清贵无比,人人趋之若鹜。

而工部这个关乎到国家发展的部门,几乎什么都要做,却只能排在六部的最后一位。

这如果在后世,虽然工部分成了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商务部,但是几乎每个部门都在国家的发展计划里面,占据了重要位置。

朱瞻基接着说道:“从格物致知,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唯物主义思想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格物,此物是万物。宋代程颐,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的思想。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种,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

这个时期,正是朱程理学大放光彩的时候,他们的学说也深入人心。

接受了后世教育的朱瞻基是接受不了朱熹这个人的,因为整个华夏历史后来的悲剧,就源于理学思想在他这里彻底走向了霸权主义。

朱瞻基说的这番话,也是他整个思想精髓所在,还是有其意义所在的。但是他也就只有这一点闪光点。

这个闪光点被放大,被神化,然后变成了一个垄断学阀。整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从此开始了数百年的思想禁锢和阉割。

这就好比他建立了一个框架,任何人都只能在这个框架里生活,而不管这个框架只能容纳一小部分人。

剩下的人哪怕把你的胳膊腿砍断,也要塞进来,甚至是直接剥夺你的生命。

这就是从儒学到儒家,又到儒教的一个过程。哪怕起因是好的,是正确的,但是最后都变歪了,甚至连目的都扭曲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