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望之不似人君(1 / 1)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644 字 1个月前

高句丽建国之初,国号叫卒本扶余,王莽的新朝时期,卒本扶余占领了玄菟郡高句丽县,由此改称“高句丽”,东汉建立后,高句丽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使高句丽得以更加发展,及至高句丽好太王高安执政之时,向外扩张势头越来越勐,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和夫夫外,还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土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

可以说,高句丽九成以上的国土都属于中原的,他们对于中原这个真正的主人素来抱有一种欺主家奴般的心态,既想把主人的一切都据为己有,又怀着畏惧之心。大隋王朝强势崛起后,他们家奴般的不安日渐提升,虽然杨坚当年远征高句丽之战得不偿失,可是高句丽却也见识到了大隋的强势的态度,尤其是杨集收复辽东平原北部以后,他们不可避免的陷入恐慌。

高句丽上下知道连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国都败了,他们根本不是大隋的对手,要是大隋强势发难,失去辽东平原北部的高句丽必败无疑。

为了自保,他们不惜派出乙支文德出使东/突厥,希望突厥能与他们结为攻守同盟,只要突厥牵制住隋军,他们称臣都无所谓,但不料乙支文德被“北方叛徒”出卖,死于隋军之手。

就在高句丽上下极为惊恐之时,准备不足的杨集却忽然退兵了,紧接着,隋朝又派出使臣与他们讲和,自此,两国再次恢复和平。

过不了多久,隋朝却出了问题,据细作送来的军情说,杨集已经回凉州与西方强国吐谷浑作战去了,但皇帝对他猜忌有加,所以仅仅只是让凉州军去打吐谷浑,杨集的胜算根本就不大,一旦他以失败告终,隋朝必将发重兵去报复吐谷浑;而在杨集这期间,隋朝的军改又惹来了军队的造反。

消息传来,高句丽举国欢腾,他们觉得自己又行了,纷纷叫嚣着收复漠州,攻占辽东、燕郡、柳城、北平、安乐……甚至还有人建议和吐谷浑、东/突厥、隋军军队结盟,一起葬送杨家王朝。

在声势浩大的要求和建议声中,高元和渊子游等等高层充分发扬了小国的冒险精神,他们不但向辽东集结大军、物资,而且学习了杨集利用粟末靺鞨夺取辽东平原的方式,派大量军队以“贼寇”之名,气焰万丈的入侵漠州。

隋朝这期间所采取的守势,又进一步滋长高句丽的野心、自信,而高元便是在这种大势之下,提出了杨广会盟辽东的建议。不过他提是提了,可是他的心态却如同自立为王的家奴一般,既感到忐忑不安,又想在旧主面前秀一秀肌肉,希望旧主认可他的实力之余,更想看看对方气急败坏的样子。

正是因为整个国度都有这种名为自信自尊、实为自卑的心态,才有了现在陈兵数十万于边境的举动。

然而不料、然而不料他们等不到杨广,杨集那个杀神却又带兵来了,这一次的杨集兵多将广,而且还是打赢了吐谷浑之后,其威名、战绩、作战经验更胜以往。

于是乎,高句丽觉得自己又不行了,又开始恐慌了。

他们这种心态,其实与后世的棒子无异,面对中原王朝辉煌的文明之时,都是又羡慕又自卑,由此诞生的,便是将中原的一切据为己有,以此来弥补他们卑微的自傲。不同的是,高句丽所面对的对象乃是不服就干、干完就占的煌煌大隋。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高句丽的心态虽然时好时坏,可是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不但不差,反而是相当的强悍。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高句丽人组成,随着国土扩张,军队之中也出现了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发展到现在,其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胡化汉人组成。而在武器装备方面,人马俱装的突击骑兵是高句丽军队的主力。这种重骑兵人马披挂,并有高高的铁护领保护脖子和脸颊,通过冲锋和白刃战的方式作战。得益于高句丽境内丰富的铁矿资源,使高句丽的重骑兵保有量和大隋王朝不相上下。

此外,重步兵也是高句丽重要兵种之一,较常见的是身着兜鍪和甲、手持长枪和方盾的士兵;其次是一种头戴冠冕,身披甲肩挑重剑和盾牌的士兵。

他们武器装备的种类也非常齐全、非常多,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有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等等。【详见《中国高句丽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

面对有这样齐全充足武器装备、且有数十万训练有素精兵高句丽,隋朝敢不重视?敢不将之视为心腹之患?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元空有如此强悍的军队,却没有身为大国之君应有的强者心态;与此同时,他既没有意识到大隋也在怕他,也没有意识到“列强”就是他自己。所谓的德不配位,或许便是如此了。

傍晚时分,在辽东城金碧辉煌的行宫之中,一身华贵王袍的高元坐在王座之上大生闷气。

谁能想到,自己耀兵的举动居然引来大隋如此犀利的反击,这还只是杨集为首的东路军啊,若是隋帝亲率大军到来,又将是对何等的雄兵?来日,又将面对怎么艰苦的战争?

高元呷了一口茶水,只觉心中郁闷难当、怒气郁结。

他此刻有些后悔了,开始的时候就应当采取渊子游的意见——渊子游劝他休要当宇文述、李子雄的守势视为软弱,一旦隋军缓过劲来,定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弄不好的话,连向大隋称臣的东/突厥、南室韦、北室韦、霫族也会参战,当初征伐契丹之时,东/突厥不也参战了吗?所以凡事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给高句丽留下一个和谈余地。

当然这事儿也只是想想而已,不可能当真成行。只因夺回辽东平原北部地区乃是高句丽上下共同的心声,同时也是南方派的利益所在以及进军北方的野望。他要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南方派岂非大失所望?他们在北方派的揶揄嘲讽之下,忠诚力必将大跌。

这种情况非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有可能发生。为何?首先是南方派乙支文德死后,南方派多数人都认为是渊氏所为,加上檀允作证,包括高元自己都深信不疑,但是当南方派要求他彻查此事时,他出于南北微妙的关系考虑,强行压下了此事,这使南方派对他的“软弱”十分失望。其次是渊子游和渊子澄功劳大、威望高、名声好,在朝野之间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力。

此次要是再让南方派失望,他们在渊氏拉拢之下,极可能向投靠渊子游,因为在他这儿,大家看不到希望。

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短暂的沉默,却见渊子游的匆匆从门外走了进来,向高元拱手行礼道:“老臣渊子游参见大王!”

东北的契丹和奚族、霫族、高句丽受中原王朝影响极深,他们的贵族都以说汉语、写汉字、知汉礼为荣,渊子游和高元等人对中原文明、文化、礼仪十分熟悉,而且由于高句丽没有自己的文字,都是使用汉文来记事。由于大家都以会汉家文明为荣,所以贵族之间交流时,都说汉话、执汉礼。

“大对卢免礼,请坐!”看着白发因国事而增加不少的渊子游,高元心底不禁一阵怅然暗然:自己承袭大王之位之初,高句丽风雨飘摇,时刻有萧墙之祸、内乱之险,正是重用渊氏兄弟方才稳住统治,致使高句丽有今日之盛,但是自己却从来都不敢彻底相信渊子游。

因为这个人实力太大、太过精明了!尤其是渊子游素来以高句丽百姓和军队之福祉为己任,长期致力于改善民生、强化教育、改善士兵福利,使其在军中和民间的声望远远超过了自己,而北方绝大多数地方百姓更是只知大对卢,而不知君王。

渊子游之举虽是利国利民,可却是牺牲高家的名望、断了他的根脉!

渊子游口中所谓的“为高句丽军民谋福祉”,在高元看来不过是一种迂回的策略而已。

其邀名为实、忠诚为虚。

当高句丽百姓因为渊子游的战略而富足起来,渊子游的威望就水涨船高,当所有高句丽军民都拥护他,自己就会失去民心、民望,到时候,拿什么去治理天下、稳定王位?又拿什么去统一半岛、入主中原?

姑且不说远景和外部了,但内部呢?一旦高家在军中、民间彻底被“架空”,改朝换代肯定就会上演,而且渊氏改得还很轻松!

但是高元此时此刻哪怕再不满、再不爽,也得忍着;当务之要是上下齐心、化解危机,而不是内斗。

“谢大王!”渊子游行礼入座,不待高元询问,便说道:“大王,前方斥候刚刚传来消息,说是许多隋军乘坐船只驶入辽水之中,船只落锚后,隋军士兵和渔夫打桩子,看对方的架势,显然是为架设浮桥做准备。”

“这么快?”高元浓眉一轩,说道:“从隋军主力抵达燕郡怀远镇到现在,也不过半个时间;而据他们之前的情报以及高建武从涿郡传来消息称,隋军所需粮食物资都是从其他州郡调动,如今多数还在北上的路上,就算有一部分到了,可也不够打一场大战啊!”

渊子游看了他一眼,说道:“除非李子雄、宇文述早已做好准备,至于所谓的缺粮少食,不过是麻痹我们。”

“嗯!”高元又问道:“宇文述和奚达景、突地稽为首的隋军有何动静?”

“位于北方的隋军退入南夫余城、多伐岳,主力集中在两城中间、向南突出的城子山大营,三者互为犄角之势。不过斥候却比以往多了许多!”渊子游缓缓地说道:“大王,这是大战的来临前的征兆,不可不防!”

高元沉吟半晌,吩咐道:“严密监控隋军动向,但有风吹草动,立刻来报!同时严令所有城池加强戒备,另,撤回洒在各地的‘军队’。”

“喏!”渊子游连忙点头答应一声。

“大对卢,我们第二批将士如今到了何处?”高元沉声问道。

“渊子澄已率七万大军过了太行城,如今已经进入千山道,半个月内应该可以赶到。”渊子游躬身道。

高元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大王,辽东的大暴雨时节至至了。”渊子游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空,忽然来了这么一句。

“嗯?大对卢此话何意?”高元不解的看了渊子游一眼。

渊子游微笑着说道:“老臣只是想提醒大王,若是辽水暴涨。辽泽之险将不复存在。”

辽水自北而来,当它流到大隋辽东郡时,忽然拐道向东,从而在西岸的辽东平原形成一片人畜不通名叫辽泽的大沼泽;辽泽之水与新城之北的小辽水汇合后,又一起流入西南方的辽水。

对于刺鼻腐臭直冲口鼻、陷之必死的辽泽,高句丽人纷纷退避三舍,故而高句丽军将那片大沼泽视为天险,几无一名守军。然而到了每年大暴雨时节,却能通行两三千石船只,如果隋军在这时节乘船南下,可能直接开到新城区域。

“哦!”高元冷冷的瞪了渊了游一眼,直说就好,这么拐弯抹角的说,显得他很“弱智”。

默然半晌,又想到自己将渊子游叫来的因要,于是问道:“大对卢,你说此战,非打不可吗?”

“大王,已经到非打不可的地步了。”渊子游见他对和谈还有幻想,不禁暗自叹息了一声,心说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实际上隋朝也不想打这一仗,而当年不管是占领辽东平原北部的杨集也好,还是负责谈判的裴矩也罢,他们都是以粟末靺鞨为噱头来做事的;从这一点来看,隋朝根本就没有做好与高句丽全面开战的准备;再从其他蛛丝马迹、战略部署来看,隋朝所定位的首要之敌仍然是与隋朝有数千里交界的东/突厥。

若是高元当时听他一句劝,认了这个苦果,安安心心的认怂。两国之战绝对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早。

即便日后当真爆发大战,那也是隋、突大决战之后的事情了,到时候,高句丽有的是机会来创造机会。即便没有机会,可他们日后面对的大隋,肯定不像现这么强。然而,高元就是不听。

渊子游知道高元表面上是为了夺回失地,但事实上是把南方系引入北方,好使他的王权得到稳固。这手段,其实与当初入侵辽西,如出一辙。

现在把隋朝惹火了、把隋军给惹来了,可是事到关头,高元非但又怂了,而且还怪他主战。着实是“沐猴而冠”、“望之不似人君”!

说真说,他现在也觉得不是发动全面大战的良机,然而问题是隋军摆明了要大打一场,他能不主战吗?难道就这么任由隋军杀进来不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