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李渊夜访卫王府(1 / 1)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480 字 1个月前

杨集给杨广轰出中华殿之后,便离开大兴宫、直接返回王府了。当他进入大门、绕过影壁,一眼就看到前院呈现出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此刻正值仲夏的酉戌之交,关中的黄昏光线强烈、暑气炎热,卫王府里的一座座殿宇在晚霞中投下一片片阴影。由于杨集出征在即,府中奴仆要准备很多东西,而其中一些人还要跟着主人出征,所以府上每个人都抓紧时间准备一应物质,不时可见一队队汗流浃背的侍卫家仆把一些箱笼和物品从后宅、中庭搬到前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每个人都必不可少,而他们的手上的工作也不容耽搁,杨集也不想自己的出现影响大家、加上无甚大事,于是避开直通前方的正道,沿着花树遮蔽的抄手游廊走向前方的玄武殿。

杨集一边疾步前行、一边默默的思忖着此行任务。

经过先前与杨广的一番交谈,杨集对此行任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杨广名义上是让自己去辽东协助李子雄和宇文述等人防御高句丽、消耗高句丽军的有生之力,然而杨广自尊心极重、极为高傲,加上此刻的大隋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故而高元的举动终究是把杨广给激怒了,是以犯下了急功近利的毛病,要自己把高句丽给灭了。

若不然,杨广岂能认可「远征高句丽」这个大名目?更何况,如果杨广仅仅只是协防,哪至于让自己去?哪至于任命自己为河北行台尚书令?

不过杨集倒是没有认为杨广犯傻、痴心妄想;这是因为高句丽王高元就在辽东城中,要是能够将其拿下,高句丽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隋军则能趁此机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高句丽给灭了。

而这种雷霆万钧的作战方式,恰恰是自己之所长,所以杨广让自己担任河北行台尚书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也就合情合理了。

走近玄武殿左偏殿,就看到一名眉清目秀、丰神俊逸、英气勃勃青年在门口等候。此人名叫刘孝孙,乃是荆州南郡寒门子弟,亦是一个文武双全、武艺高强的「文弱书生」。

刘孝孙是仁寿年间的国子学的学子,后来因为仰慕刘炫、刘焯,便辞去国子监学子的身份,跑去凉州大学一边深造、一边任教。之后结识了同为教师兼学子的孔颖达、孔德绍、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李玄道、盖文达、陆从典、姚思廉、刘斌、蔡君和、庚抱、廋自直。

众人才华横溢、志趣相当,且都是不受重视的寒士、世家旁支子弟,便惺惺相惜,成了良朋好友。

杨集心知这些人都是名上留名的俊杰,就把他们募集入府当属官;不过他们在此之前都以学业为重,杨集也不希望他们的潜力被繁重的政务扼杀,便让他们挂个名。只有到了学校放假、或是严重缺乏人手之时,才会把他们调来帮忙。而今,杨集又缺人了,于是就把年纪比较大、学业有成的人调来池属官了。

刘孝孙现在是卫王府属官体系中的参军事之一,品级虽然只是正八品下,但也是吃官粮的人了,远远见着杨集走来,便上前行礼道:「大王,有客来访!」

「谁来了?」杨集随手把麒麟剑交给了紧紧跟随的朱粲,有些漫不经心、漫不在意的向刘孝孙问道。

这个时代十分重视礼仪,达官贵人或世家门阀在与他人交往之时,往往都会先行递上拜贴,若是对方接了,才会按照拜访,若是不接,则是作罢。这个时辰不问自来的客人,要么是自己人,要么是族人、亲戚,而主人面对这类人的时候,根本就用不着摆出正式的面目和架势;要是过于正式,反而隐隐约约透露出疏远之意。

杨集今天由于有很多事情要办,便没有接下他人递来的拜贴,加上此时天色已暗,他本能以为是自己人、族人、亲戚或是随军出征的部下,所以显得比较随意。

「大王,来客乃是唐国公李渊。他和族侄杨恭仁已经到了将近半个时辰,如今正在会客堂等候。」刘孝孙「初入门墙」,对于贵族间的龌龊、派系间的争斗不太了解;他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大王,郝总管说唐国公是贵客之一,卑职便代为接待了。」

「李渊确实是贵客之一,日后要是有人不请自来,只管迎入府中便是!」杨集改变不了当世的规则,也没有相关去挑战,便入乡随俗的遵遁当世所流行的先呈拜帖的礼仪和风俗;但是他未免错过送上门来的人才、未免错过军机大事和一些机密事务,又特别对下面的人下了命令——凡是上门拜访的人,不论对方是何身份都要迎入府中。

府上有了这项规定,加上没有人敢来卫王府浑水摸鱼、骗吃骗喝,所以就算杨集等主人不在府上,管事也会热情将来客引入会客室款待,而来访的客人,一般都是有事上门。

刘孝孙「转正」不久,而且是前天刚从张掖过来,似乎不知这项规定,杨集便在门口随口提示了一下。

「喏!」刘孝孙应了一声。

「劳唐公久候,抱歉之致。」走进会客堂大门,杨集看到李渊正襟危坐的坐在在客位之上,在他下首是一名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的青年,这便是李孝恭了。

李渊正有意无意的看着门口,一见杨集入内连忙起身,下首的李孝恭见状,也连忙跟着起身,李渊闻言,连忙拱手行礼道:「大王客气了,我们叔侄这么晚还来打扰,应该是我说抱歉才对。」

寒暄了几句,李渊指了指侧后方的李孝恭,向杨集介绍道:「大王,我给你介绍一下,此乃我侄子李孝恭,今年十七岁。他自幼勤学兵法、苦练武艺,亦是我李家文武双全、武艺高强的后辈。其能力较之犬子建成,有过之而无不及。」

「卑职李孝恭参见大王!」李孝恭上前几步,向杨集行了一个军礼。

杨集与李孝恭不熟,却也认识,而李渊不可能不知晓,他此时这么正式、这么隆重的向自己介绍,分明就是在向自己推荐李孝恭呢!见到李孝恭相貌英武、剑眉直插双鬓、双眼炯炯有神,微笑道:「果真是将门无犬子,很高兴认识李公子。」

「大王过奖了,比之大王,卑职这点本事何足道哉?」李孝恭躬身一礼,神情肃然的说道:「大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乃是我大隋赫赫有名的军神、战神,卑职只恨自己身不在凉州,不能与大王并肩作战!」

「一会有这个机会的!」杨集哑然失笑,听他口口声声以「卑职」自居,便主动问道:「不知李公子现在在何处任职?」

李孝恭拱手作答:「回禀大王,卑职乃是去年武举甲榜的榜首,承蒙圣人隆恩,现为勋一府一名旅帅。」

隋朝禁军中的一部分隶属于「三卫五府」,这所谓的「三卫五府」分别亲卫、勋卫、翊卫三卫,其中的亲卫府称为亲府,它连同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共称五府。

在武举诞生之前,「三卫五府」素来是文武百官、世家子弟镀金的地方,只要他们在其中当几年兵、凑足资历,便可出去当将领、都尉、县丞,军府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等等军职。

武举诞生之时,杨广本打算让天下武士同考一榜、同场竞技,然而最后受制于人、受制于势,不得不把武举分为甲乙两榜,分别让文武百官和世家的子弟考甲榜、寒门考乙榜。

甲乙两榜在当时是被迫妥协出来的东西,但正所谓「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这么一分以后,杨广却有理由有机会对良莠不齐的「三卫五府」进行改革了。

杨广将「三卫五府」当作甲榜中举武生的安置之所,提升了入选「三卫五府」的门槛,如果竞争不过其他人、考不上,哪怕

你是文武百官和世家的子弟,也进不了「三卫五府」;而入选的人,皆是击败其他世家子弟的有能力的人。

「三卫五府」经过这么一改,其人才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里面还有一些人是在里面混日子、混资历,但也有很多人是有能力、有志向的人才。而李孝恭,无疑便是后者。

李孝恭知道自己要是在「三卫五府」沉淀几年时间,一定可以通过家世、通过李渊的关系外放为将,之后再凭资历一步一步的升迁。但是他不是那种混资历的庸才,所以他便有了「功名祗向马上取」之志,并决定退出「三卫五府」,然后改去前线作战、去前线立功,以个人的能力和军功达到升迁的目的。

他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渊、李神通等人的一致赞同,他们非常看好李孝恭的潜力,同时也知道武将与熬资历的文臣不同,武将是一门「吃青春饭」的行当——

因为武将虽然是凭军功升迁,可是武将立功的时间却十分有限,一旦过了人生巅峰,其体魄、精力就会下降,再也无法担任前方大将之职;而大隋又是一个名将辈出的王朝,如果潜力无限的李孝恭这么一步步的熬下去,他这辈子根本无法出头、根本当不了大将军。

然而李渊和李神通等人支持归支持,但他们知道必须给李孝恭找对上司、找对地方;否则的话,李孝恭照样没有立功的机会、照样混不出一个名堂。

李渊之所以这个时候来拜访,主要是他早就想和杨集好生谈一谈了,他们李家虽然是关陇贵族一员,但是李家实力太弱,不仅没有什么号召力,还长期处于被牺牲的对象,这便使他对关陇贵族、对武川盟没有多少归属感。而在李世民事件上,独孤整和窦威不许他报仇的联合施压之举,更是让他看清了关陇贵族大鱼吃小鱼的本质。

然而他虽是想效仿宇文述那般「自绝于关陇贵族」,但又没有那种时运,所以他只能把自己定位为间接的角色,在暗中向皇族靠拢,成为皇族的内应之时,获得皇族的支持。尤其是杨集,这可是卫王系领袖、皇族和寒门的代表人之一。如果杨集认可他,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皇族认可他,给他提供一定的便利,好让李家得到发展的机会。

不过李渊知道局势十分微妙,包括关陇贵族在内的各大政治势力、以及关陇贵族内部的三大派系都在等待发难的契机,而杨集在这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假如元家知道他来拜访杨集,元家极可能对李家采取不利的手段。

其次才是向杨集推荐自己的侄子,如果杨集愿意录用李孝恭,那么两者之间,便有了联系的纽带,说起话来,也能减少一些顾虑。毕竟之前,两家没有多少联系,如果贸然说一些敏感的话题,不仅冒昧,而且还容易让杨集多想。

正是出于种种考虑,他们叔侄才选择这个时间段登门,而且对外还打着荐才的名头。

他也不想如此小心谨慎,但无奈,谁让他是弱者呢?

——————

【忽然想到一事:之前,我给书中角色取名之时,有几名读者慷慨激昂、振振有辞的说古代贵族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必须遵照「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的原则,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如此、必须如此。按照他们的口吻来说,作者们要是不遵照这个原则来取名,那就是十恶不赦、应当诛九族。

然而事实上,这几个人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就拿隋朝杨家和梁国萧家、南陈陈家、唐朝李家来说,大家各有自己的取名方式,压根就不信这种鬼东西,大家都是觉得怎么好怎么用。

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李渊家族,他们在给晚辈取名之时,显得相当随意、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李渊有个名叫李孝基的堂弟,而他的侄子又叫李孝恭,此外还有几个不是同一辈的「李孝X」,若不

是知道他们关系的,还以为他们是同辈兄弟呢!

此后的朱元璋家族,更是来了个元素周期表。

也许这几位说杨、李、陈、朱没底蕴,没水平;但是萧氏又怎么说?人家可是诗书传家的名门世家的呢。

所以我认为「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只是一个取名的方向,而不是绝对、必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