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这笔钱不仅要给、还得多给快给(1 / 1)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2490 字 1个月前

关中久旱无雨,这场大雨让整个大兴城笼罩了如烟如雾的迷蒙水汽。面对这场来得十分及时的大雨,人和树木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各坊各曲百姓仿佛逢年过节一般,三五成群聚在小酒肆谈天说地、谈论这场及时雨对于农事的好处,很多老农甚至高兴的认为这场大雨要是再持续几天的话,数个月后的秋粮也将获得丰收。

大兴城内欢快气氛仿佛传到了皇宫之内,萧皇后早已听说杨广召集众臣入宫紧急商议军政大事,当即便命人备下了好酒好菜,只等杨广晚回来一起吃晚膳,谁知萧皇后在甘露殿等到天黑也不见杨广人影,有些疑惑的找来一名女官询问道:「圣人他们人呢?」

这名女官年约四旬,是萧岿给予萧皇后的嫁妆之一,并赐予她萧姓,她已经服侍萧皇后数十余载,对主人忠心耿耿,同时也是萧皇后在宫里的心腹女官。她刚刚便是从承庆殿那边换值回来,对那边的情况多少是了解一些,见皇后询问,立刻答复道:「圣人自方才如今文武重臣入宫,便一直在商议国事,至今尤未散去。」

萧皇后抬眸看了看外面浓重的夜色,问道:「圣人傍晚召集诸多重臣入宫,可知所为何事?」

女官如实作答:「奴婢也不知详情,只知道与永济渠、通济渠、今年科考、黄淮地区官场有关……听说圣人因为有人在通济渠上私设关卡、巧立目名索性过往船只的赋税,显得很不高兴。不过……」

见她欲言又止,萧皇后皱眉问:「不过什么?」

女官看了萧皇后一眼,说道:「圣人与重臣们随后又商议组建北方水师事宜,不过奴婢等人都在外面待命,故而不知殿内情况,只听到里面争执得十分厉害,其中元太府与卫王争得十分厉害,后来两人都不说话了,然而萧相国竟然跟张瑾将军争执了起来。」

萧皇后冰雪聪明、读书明理,眼界和见识都不是一般权贵女眷能比,知晓政见之争就是这等情况,便不复多问了,她吩咐道:「令人重新做些饭菜,一起送去承庆殿。」

「喏!」女官应命而去。

。。。。

时近酉时末,承庆殿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茶水换了一次又一次。

在这场临时朝会,几大项议题已经一一商定,而组建北方水师则是最后一个议题,这项议题博弈的主角是关陇贵族和南方士族,如今也以南方士族大胜、关陇贵族大败而告终。而北方水师基地定在青州靠海的东莱郡。

东莱郡地理位置极佳、距离高句丽和百济、倭国很近,无论是沿着「庙岛列岛」北上辽东半岛,还是往东走百济、倭国,往返都很快捷,而且也减少海上行船的风险。不过在半岛三国和倭国之中,高句丽的野心以及对于大隋东北方的威胁都远非另外三国可及;再加上高句丽实力雄厚、国力鼎盛,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它都是大隋眼下的首要大敌。

针对这个高句丽国度、以及日后极可能发生的隋高之战,杨集知道水师必将取到巨大作用,同时也是陆上军队必不可少的辎重大军,他有鉴于开皇十九年的失利、史上杨广三征高句丽的艰难和惨败,于是建议北方水师除了在东莱郡营造主基地之外,再并以步步为营方式,于「庙岛列岛」中北部、渤海海峡附近择岛建辅助的水师基地。

杨集这个建议,于国于军都是百利而无一害,杨广和文武诸臣没有丝毫异议:如果大隋在渤海和黄海之间建立几座水师辅基地,平时可以用来屯积兵力和物资,甚至可以用骚扰的方式消耗高句丽的水师;一旦大战来临,水师再也无须从遥远的东莱郡出兵,只要杨广一声令下,所有兵力和武器装备、粮草辎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损耗北上辽东半岛。

此时大事已经商议完毕,杨集坐在尚书令的席位之上,饶有

兴致的看着苏威和高颎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的相互反驳着。

苏威掌管民、吏、礼三部,凡是与民生、官吏、钱粮有关的事情,都归他管,说他是大隋王朝大管家亦不为过。虽然他也同意组建北方水师、水师主辅基地、打造海上战船、训练水兵,但无论是哪一项都是吞金巨兽。一旦把诸多项目累计起来,其消耗难以想象,所以他的原则是步步为营,而不是一步到位,以免北方水师拖了大隋经济的后腿、以免朝廷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而高颎主管兵、刑、工三部,理论上是大隋军方「第一把手」,他对苏威的说法非常不认同,按照高颎的说法:军队乃是大隋王朝立身立国的根本,而水师随着大隋战略偏向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它在未来十多二十年内将是军队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但是水战和陆战截然不同、条件更加艰苦险峻、成军时间更加漫长,再加上水师士兵需要苦练海上作战方式和队列、舵手船员需要熟悉和学习海上操纵船只,所以朝廷理当在组建之初便加大投入力度,从而把时间省出来,使水师尽快形成海上战斗力。所以这笔钱,朝廷一定要给足。

对于高颎的理论,苏威气得肺都要炸开了。高颎这番话,不管是有心也好、还是无意也罢,都隐隐约约的将他苏威划为为懂得经济的废物。然而遗憾的是,他偏偏反驳不了,只因高颎字字句句都占了道理。

事实其实也是这样,苏威身为大隋王朝的大管家,他考虑的事情往往是从国民、国内经济出发,希望大隋国力强盛,但却以牺牲军队战斗力、以消耗漫长的时间为代价;而高颎的思想能够让大隋、隋军威加四海,开拓国家疆域、掠夺异族资源为己用,可是战局瞬息万变,谁也不敢保证战必赢、谁也不敢保证赢必有收获,如果打几场败仗、或者打几场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大惨胜,那么大隋极有可能像汉武帝时期那样,因为「穷兵黩武」、连年打仗而消耗过巨,使得整体经济、民生严重退步。

所以苏威否定资金一步到位并非是错误的选择,而高颎支持资金一步到位也没有错,只能说两人所处位子不同、考虑的问题的时候也不同;而两人的理论,则是各有利弊。

「卫王和开国卫昭王、老楚公、史万岁、韩擒虎等打外战出来的将帅用事实证明,只要主帅、主将会带兵打仗,懂得用异族财富为己用,战争非但不亏本,反而大赚特赚。现在在军队方面投入越多,日后牺牲越少、获得收益也越丰厚。」高颎见苏威无话可说,这件事似乎就这么定下来了,颇有得意的看着对方,说道:「苏公,你们这些文人靠一张嘴、一支笔,怕是不晓得个中道理吧?」

苏威闻言大怒:「老夫就是一张嘴、一支笔,怎么了?你难道有意见啊?有意见就冲老夫来!朝廷现在确实有钱有粮,但是这几年不旱则涝,北方各地灾情尚未解决,南方是否有水灾尤为可知,难道朝廷不应该储备钱粮备战粮荒?难道朝廷不要钱粮赈济灾民?难道朝廷不要钱粮以以工代赈?」

说到这里,苏威几乎是指着高颎的鼻子说道:「你身为右仆射,手头有钱又有粮,心里倒不是慌,但是朝廷的钱粮在某个方面跟不上,你是不是坐视灾民冻死、饿死?你是不是要要坐视百姓因为饥寒交迫、迫于生计而为祸地方?嗯?」

苏威和高颎争得面红耳赤、火气十足,都快进行要身攻击了,杨广终于「咳嗽」了两声,不过两人虽然碍于皇帝面子不好再吵,但是双方对视的时候,双眼都是雷电交加,呈现出冰火两极的态势。

杨广可不想去招惹这两个目前处于暴躁状态的开国元勋,直接将目光望着看戏的杨集,于是开口问道:「卫王,不知你对左仆射和右仆射的言论有何看法?」

言下之意,这两人都是你杨尚书令的直系下属,你负责摆平他们。

「圣人,依我之见,这笔钱一定要给足数,一钱一米都不能少、更不能拖欠。」杨集刚刚见两老头争得不可开交的,不好出声说话,如今倒是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了。

杨广不禁看了高颎一眼,忽然发现这老头因为杨集的站队支持,变得了一只仿佛打赢了一场的大公鸡似的,正自自鸣得意,不禁失笑出声。转向又杨集问道:「哦?却是为何?理由何在?」

「大隋这几年诚然多灾多难,但是朝廷和地方官员久而久之,已然久病成医了,大小官员都因灾难熟悉了各种应急手段、各种赈济方式,而地方官府贪腐与否、是否有能力,也在灾难中得到一一考验,官府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了出来。这或许算是意外的收获了。以朝廷现在存储的钱粮、以各地官府现在的办事能力而言,足以应对各种大的天灾;只要各级官府真心想办事,再大的天灾也能应付过去,需要朝廷出手的地方实际并不多。」杨集作了一个铺垫,接着说道:「既然朝廷一不差钱、二不缺粮,又何必一点点的挤出来呢?朝廷要是在费用方面抠抠搜搜、小里小气的,只怕大隋等到老兵们全部退役以后,北方水师都没有形成海上作战力,面对这种局面,朝廷之后是不是又要重新募兵、是不是又要重新打造新战船?若是如此循环重复,朝廷接二连三的投入岂不是都打「水漂」了?而只进不出的北方水师又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苏威并没有因为杨集这番话而反对,只是坐在位子上默不作声,很明显,他也考虑到了这些。

其他人也纷纷议论起来,商量着这笔天文数字一般钱粮要不要一步到位,兵部尚书段文振起身作揖道:「启禀圣人,臣以为卫王所言很有道理,这段时间我大隋与高句丽大战是没有,但是据幽州刺史李子雄、漠州大都护宇文述发来的军报称,两国边境却是小摩擦不断,我军布置漠州郡以南、辽东郡以东的许多军寨险要都被高句丽侵扰过,而且高句丽军常常来边地劫掠、骚扰百姓。况且高句丽近来在前线增兵、往前线屯粮、又不断派出兵马袭扰边境,想必对方打的不仅仅只是骚扰主意,臣觉得高句丽此举目的有四:其一是蚕食边境、悄无声息的夺回卫王攻克的领土;其二是破坏我大隋设置的辽东平原南部的军寨险要,为他们日后进军扫平障碍;其三,高句丽军可能是麻痹我大隋边军,当我军习以为常,忽然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城掠地;其四、他们极可能效仿卫王对付吐谷浑那般,对我大隋来一个军备竞赛,他们通过逼迫我军大规模集结的方式,慢慢消耗我大隋国力军力,等到他们认为时机成熟了,屯积于辽东的大军一举打垮边军,攻占漠州、辽东、燕郡、柳城诸郡!」

众所沉默之中,段文振又沉声道:「圣人、诸公,我大隋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强民富、兵多将广,哪怕针而对之,也不怕高句丽。但是这样难免会陷入对方的战略布局之中,接下来会显得十分被动。但是北方水师要是能够迅速成军、能够迅速建立几座水师基地、士兵能够迅速适应海上风浪,我大隋便可以让强大的水师从海上直接威胁高句丽王都平壤,令其从主动拼消耗变成被迫拼消耗。到了那一步,我军若是从陆上、海上威胁,高句丽定然率先支撑不住。」

殿内君臣大多是从军伍之中脱颖而出的人物,当他们顺着段文振这番话去思考的时候,马上发现高句丽确实有这种可能;如果高句丽打的正是这四种主意,再加上杨集之前说的无休无止「打水漂」的言论,便是苏威也不再执反对意见了,反过来说这笔钱得给,不仅要给、还得多给快给!

不过苏威还是向段文振说道:「段尚书,武器和钱粮,甚至连战船也可以尽快解决,但是士兵呢?士兵又如何尽快解决?据我所知,南方水师主力大军也就六万人左右,就算朝廷抽七成去东莱郡训练,也仅仅四万余

众罢了。你认为这点士兵能够承担作战要求吗?」

不等对方回答,苏威又把对方想说的话给说了:「当然了,朝廷是可以抽调大量渔民、抽调大江大河边的青壮从军,但是这些人就是放下渔具、农具的普通老百姓,别说是号令了,甚至连如何配合作战都不懂。段尚书,如果现在募集渔民、江河边青壮,他们要多久才懂军号、识旗语?要多久才能在海上作战?」

这几个问题出口,一下子就把段文振难住了。

紧急通知:启用新地址-,请重新收藏书签!

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