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6章 以退为进(1 / 1)

天下末年 慕寒千雪 2921 字 2个月前

齐国校事传给调查司的消息,不仅在洛阳外诸大将中引起极大的重视。传到函谷关后,更是让停驻在此的周国君臣,震动不已。

函谷关,天下名关,雄扼东西。

呆在这里既安全,又距离前线较近,可以从容的协调前线大将,利大于弊。

由是,随高诚出征的御营,也来到了关后。

周王御帐。

高诚阴沉着脸色,注视着帐内和前线几乎一模一样的沙盘,以及上面的旗标。目光时不时掠过伫立在旁边的严颜、夏育、郭嘉、贾诩、袁涣几人身上,希望有人能够拿出个可行的计划。

淳于琼率领五万左右的赵军折返冀州,对于周国整个战略部署都具有着极大的威胁。河内那边倒还好,信使早已出发,最迟明日晚上就能将军令送到赵衢手中。

可苏则那边怎么办?

虽发快骑,但无论如何都来不及了。

而一旦苏则所部损失惨重,大周的情势可能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更加困难。

因为,那里有着自己最精锐的部曲,也是最忠诚的部曲。

他们要是都埋在并州,即使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会彻底改变大周的政治格局。凉州一系,不论军政,都会遭受灭顶之灾。

“只能看苏都督能不能觉察到此次危机了!”

寂静了良久的御帐,终于响起一声。

郭嘉盯着沙盘,无奈的颔首一语。

不得不说,这一场交锋,是他们败给了田丰。

委实没有想到,赵国举三十万雄兵,先是灭楚,再压齐国,到头来却是虚晃一枪,声东击西。

白马之战,就是一个布局深远的阴谋啊!

国朝上下所有人都在关注着白马之战的胜败,以为他将会决定周国后续的战略部署。从而,忽视了赵国在整个北方的部署。

“唉~话虽如此,但也不能不管。不若先抽调京畿守备军驰援河东,尤其是永安。保住永安,即便战局不利,吾等也能保证有余力防守河东、西河、上郡等地。再让第一骑兵军和第二骑兵军汇合,形成威慑,迫使赵国无法进一步得利。”

贾诩凝着眉头,随即又言道:“还有南郡那边,让第九军退回汉中。赵国既然布了这么一个大局,没道理不让颜良所部十几万人参战。而颜良等人,要么攻武关,直趋长安。要么攻汉中,绝断关中、巴蜀。”

“也就是说,文师那边,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高诚缓缓长吐一气,横眉冷目,心中有些烦躁。

自己还是想太多了,天下局势都已如此变幻,起初居然还抱着曹操会打出官渡之战的翻版。现在,反倒是自信满满的大周,陷入不利的局面。

目光带着希冀,再度挪到贾诩身上.....

不敢赌啊!

谁知道苏则那边会打成什么样,若只是损失惨重,自己咬咬牙也能接受。可若是三军大溃,那就无法接受。

贾诩凝重的面庞露出了一丝苦笑,微微摇头,他自己短时间内也无法想出解救之法啊。

谁让时间不等人呢~

“陛下,臣倒是有另外一个想法,不知可不可行?”

就在此时,袁涣突然站了出来,目光直视着高诚。

高诚神气一震,急忙问向袁涣道:“曜卿有何良策,旦言无妨!”

“回陛下,臣之所想,仍无法救苏都督所部。但赵国既然让吾大周也损失惨重,那吾等又岂能使彼安安心心的收拾中原!”

袁涣带着满满的报复情绪,口齿微咬,恶狠狠的道出一句。

高诚有些失望,还是无法确保苏则那边安然无恙啊。随后连叹几声,也就将此心结暂时放在一旁了。既然诸位重臣皆此番之言,那么短时间内大周的确没有办法去保证苏则所部完好无损了。

如此,还不如听听袁涣的后话,若是能狠狠的报复赵国一番,起码还能解解气。

“曜卿,继续说下去。”

“赵国之所想,无非是逼迫吾等退出此战,以方便彼等收拾中原。但是,苏都督那边只是其一,关键之所在应该还是武关和汉中。毕竟,只有武关和汉中,才能真正迫使国朝退兵,回守境内。所以,吾等何不遂其心愿,以退为进,何如?”

袁涣一边说着,一边在脑海中构思着后续的画面,缓缓的露出一丝奸笑。

高诚眉头一紧,自语道:“以退为进?”

而郭嘉、贾诩也都陷入思忖,目光逐渐明亮。显然,这一番话,似乎为他们照亮了前方。

“原来如此!彩!”

张松目光一闪,突然喝彩,惊的几人纷纷折目。

而袁涣在看向张松后,亦是点头相应,张子乔猜的一点都不差。

“子乔?”

“陛下,曜卿兄所言,松自当先明。不知陛下可还记得松当年所提疲楚之计?”

“嗯?”

高诚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怔目之间,情不自禁的拍了下大腿,言道:“嚯,还别说,此时此景,赵国与楚国相差无异啊。无外乎,赵国实力更强一些罢了。”

“不错,以退为进。只要国朝大军退回境内,赵国必然陷入两难。继续攻吾大周,则费时费劲,还未必能打破吾等的防守,不符合彼等先据中原之想。但若就此回头收拾中原,吾等又元气未损,尚有余力袭扰其后。不过,得想办法解决了那两万赵国精骑,否则可能无法达到吾等预期。”

“奉孝兄有多大的预期?”

袁涣嘴角一扬,转口问向郭嘉。

郭嘉微眯着眼睛,说道:“和齐王一样,把这场战争拖下去,耗光幽冀最后一粒粮食。现在,赵国吃饭的嘴,可比吾等多的多啊!”

“没错。河洛一带八万大军,并州五万,河内三万,再加上淳于琼所部,二十三四万军。而豫州颜良所部,灭楚虽有损失,但降俘也不会少,不会少于十二万人。再算上青州的袁尚所部,赵国比战前还多了两三万军队。四十万大军,再算上民夫,仅是各处前线起码近六十万人。其后输运粮秣者,又何止四五十万。燕赵男儿几乎抽调一空,他赵国再强再富也维持不了两年。”

贾诩也露出了狠辣的表情,算完赵国当下的部众后,又言道:“仅是疲楚之计的话,还折腾不了赵国。当让调查司行动起来,豫州各地能拉拢的就拉拢,先把豫州搞乱。再让吴国出兵袭扰淮北,只要能给赵国添乱,那就都用上。”

“可惜楚国太子袁耀跑到了荆州,对了,刘琦对于赵国的态度怎么看?”

高诚感慨一句后,又突然问向郭嘉。

郭嘉冷嗤一声道:“哼,苏都督一败,汉寿王必然派人与吾大周联络。国朝尚有各处天险可守,可荆州就没那么好运了。若是赵国并有中原,荆州必然是其下一步的目标。汉寿王虽无大志,但也不是傻子。”

“不过,嘉还有个好人选!”

“噢?奉孝.....”

“张勋及其长子战死洛阳后,其妻小便逃入了吾大周境内,想要隐姓埋名安度余生。可惜,娇生惯养之人,太醒目了,某就把他们安排到了弘农。要乱豫州的话,张勋的名头,也能用上一用。”

“如此,何不再出使荆州,请楚帝诏令一张?”

“可行!”

“那便如此安排,先派使臣前往荆州。另外,传令各部退回关中。”

最终由高诚敲板钉钉,决定依照袁涣之计,来应对赵国这次猛烈的战略进攻。

话音刚落,一直没有说话的严颜,便张口言道:“陛下,文良所部退回来后,如何安排?是让大军依旧留在函谷、陆浑一带,还是说分驻各地?”

听到严颜的提问,高诚看向袁涣。

“车骑将军所部下辖六个军,若仅是防赵军自河洛攻入关中,只需要一个军留下即可。依靠函谷、陆浑、伊阙三关,赵军想要攻进来,也没那么容易。此外,武关、汉中都需要派遣一军兵马驻守,谨防颜良大军进攻。再者,若是赵军回头继续攻打齐国,那武关和汉中兵马,就可以进入南阳郡,威胁颜良所部。”

“这样,让公瑾的第八军留在函谷,统筹三关。让文良亲率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一军赶往武关,统筹武关、汉中四个军,伺机而动。让第十二军、第十三军北方河东,做万全之准备。严卿,稍后安排御营各部,吾等也准备退回弘农。”

“陛下放心,臣这便下去安排诸务。”

“劳烦严卿了。”

高诚冲着严颜点了下头说道,随即目光又转向夏育,言道:“夏卿,汝立即折返长安,关凉稳定,朕就交给汝了。”

伫立在其中的夏育目光一亮,望着高诚,嘴角不禁有点绷紧。面上表情,更是看不出到底是欣喜,还是苦笑。

每每都是这样,没啥事的时候,自己彷佛就是一个透明人,陛下也不管不问。可要是出了大事,需要人坐镇一方的时候,陛下又总会第一个想起自己,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器重。偏偏哩,稍微稳定下来后,自己又要去当透明人了.....

“陛下放心,有老臣在,关凉无恙!”

心中虽说五味陈杂,但夏育还是自信满满的给了高诚一个答复。不论如何,现在自己替陛下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给儿子多挣一点未来。

“好,那就这样安排!诸卿,此次赵国攻吾大周,来势汹汹,还需诸君与朕共勉励之。”

“臣等谨遵陛下之命!”

——————————————

河洛、并州,风云四变。

而这,却并不影响长安这座帝国中心的运转。

漫漫诸道间,数不尽的民夫、车马,在宽阔的官道上前进,前往四方。

恢弘的长安城,在多达几十万民夫的来来往往下,呈现出了别恙于和平时期的战时繁华。造成如此状况的代价就是,县城以下的乡亭村伍,则是呈现出疲乏的生活状态。

关中地区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几乎都离开了家乡,加入到战争这座庞大的机器之中。

只留下了一堆老弱妇孺,在乡亭村伍中,渡过寒冷的冬天。

这还不止,前些时日长安刚下的布告,要求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男子,做好准备,随时等待县府的征召。

可下面的一切,都与长安城内的贵人们无关。

和平时期,朝廷还会将目光转向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但战争时期,连一向主张修养生息的阎象,也似乎蒙上了双眼,一条条政令下达,全无考虑过百姓的情况。

因为,国朝要首先保证这场战争不会失败,否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打胜了仗,一切都好说!

驻足在长安东城门楼,阎象陪伴着大周的太子殿下,两个人凭栏望下,注视着下面通过门洞的民夫。

“阎象,民心的问题,还是要多多考虑。”

高龑个子不高,起码比身旁的阎象,还低着几十公分。可说话间,却是丝毫没有任何胆怯。

听着太子殿下略带着尖锐语气的话,阎象仅是微微扬了下嘴角。

太子殿下还小,也许是听多了那些御史所言。再过个十来年,太子殿下绝不会如此出言。

“太子殿下,今日处理的政务,某已安排人送至宣德殿。近日来,各郡县的状况一如平常,暂无异样。”

高龑清淡的眉头一皱,有些很不爽阎相的这种说法。

蔡师那边安排了不少御史下到地方,见到的可跟阎相说的各郡县一如平常不一样啊。近日,可是发生了一起逃役事件。

地点,就发生在长安北面的左冯诩,关中腹地。

自己虽然小,但不代表不知道逃役是什么。

“阎相,左冯诩的事,您应该知道。若是逃役的事情闹大了,可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殿下多虑了,左冯诩逃役一事已经处置得当。今日送去的政务中,就有此事的处置结果。”

“噢~那孤回去好好看看!”

“太子闲暇之时,还是要与法孝直多多走动,多多请教。”

“嗯?”

高龑扭着脑袋瓜,满是疑惑的注视着阎象,有些不理解此话何意。

而阎象,笑而不语。

大王早就在数年前就开始为太子培养根基,那些勋贵小辈且不说,年纪太小,还顶不上大用。但法孝直和孟子度,却是年少有为。

尤其是那法孝直,可是与公瑾、子敬、德祖三人并称。只不过年纪最小,又没赶上好机会,这才一直未在国朝任职。

当然,也许法孝直想的更多,一直陪伴着太子殿下,那野心也可不小呢。

所以,太子殿下每每去请教蔡师,冷落自己的头号心腹,那可不好!

嗯~应该多请教请教孝直,别老跟蔡师纠缠,时间久了,再学会蔡师那一套,日后可难成明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