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王允退兵(1 / 1)

天下末年 慕寒千雪 1465 字 2个月前

当天下午,整个安邑城来来往往的信骑不计其数。

数日后,安邑周边县邑百姓,尽被官府告之,即日起他们就是大周国的子民了。百姓们对此基本上抱着随意的态度,反正又不是他们当家。

当魏国的子民和当周国的子民,有什么区别吗?不还是要缴纳粮!

倒是有些宵小之徒,趁机打着魏国名号或是举着响应朝廷的名头,起兵造反。也不知道其等是忠于仅持续数年的魏国,还是忠于日落西山的汉朝。

只是,很抱歉。

一直呆在安邑周边的第一军将士,用刀和弓,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战争。

长安来的郡府官员,在张既的率领下,也抵达安邑,正与魏国相卫觊交接具体事宜。同时,身在安邑的魏骑就地改编,以李式为军将,姜隐为副将,胡封、李蒙为师帅,改编的第二骑兵军,在尚未满编状态下,北上闻喜。

徐荣抵达闻喜几日后,也在不缓不急的改编着军队编制。多余的兵员,都调回安邑,准备筹建京戍守备军第五师。

第五军及第六军大多数将帅都已至此,唯独第六军军将樊稠,仍在洛阳坚守,没有时间赶至闻喜。因此,高诚很大度的将闲置了两个月的夏育,再度启用,暂代第六军军将。

两军基础架子很快就搭好了,各军、各师的编制也尽数满员。自第一军、第一骑兵军中抽调的宪兵、军务人员,也正在加紧培养两军宪兵队和军务队。

至于周军最为紧要的军纪,更是早在改编成军后,就告及每一个士兵,要其熟记。

至此,闻喜城外,足足聚集了四个军的部队,两支骑兵军,两支步兵军。在安邑,还有着周国的头号王牌第一军。裁撤下来准备筹建的京戍第五师,四千余人。整个河东地界,就有周军近八万大军。

甚至,王允都不知道傅燮的第二军已经南下,还一度以为河东的兵力已经高达十万人马。最关键的是,这其中还有着两万五千余骑兵。

熟思之后,王允也不愿在此继续纠缠,直接退兵回到临汾。而后,以郭太率白波军两万,坐镇临汾。吕布假节钺,率步卒两万,精骑一万两千余,坐镇襄陵。

其余兵马,悉数退回太原,休养生息,以待后时。

安邑城内的那点密事,王允知道的晚了。再加上高诚小儿行动迅捷,还没一日功夫,就扑灭魏将郭汜的反抗。否则,自己怎么着也要尝试一番。

毕竟,周国拿下河东和河南,实力剧增,刚好堵住汉军南下。迁延日久,只怕耗不过周国。

一出河东,王允又派张扬坐镇上党。同时,召回久攻洛阳不下的穆顺所部,屯聚野王。

身处洛阳城内的樊稠和张济,在看到汉军退走后,总算是松了一大口气。这得亏了穆顺兵马,自进入河南郡境内,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否则,洛阳城哪里能守这么长时日。

外敌一退,二人便带着手下三千余人也退到洛阳城外。而城内,则是被中牟潘氏的潘芝以及河内温氏的司马防,带领洛阳壮勇守之。

两军的关系闹得很僵,尤其是以潘芝为首的河南世家中人。先前强拉壮勇,樊稠、张济也搜刮了他们世家仆从,还强逼勒索钱财数百万,用以军用。

结果倒好,北上一战,数千洛阳子弟,全落在河内了。樊稠和张济倒是带着亲信部曲四千余人,仓皇逃回洛阳。

若不是先前穆顺大军攻城,迫于外在压力,潘芝早就将两人给赶出城去。

这城内,别的不多,就是壮勇充足。

至于司马防,处于两头中间,委实难受。这樊稠、张济就不说了,大家都是魏王属僚。可去岁自己任河南尹的时候,若非潘氏等世家帮助,想要安抚魏军劫掠回来的数十万百姓,谈何容易。况且,潘氏也被大王任命为洛阳令啊。

文武不和!

樊稠、张济倒也是心气够大,在城外驻营后,就不再管洛阳的任何事。司马防和潘芝可还不知道安邑此时已经变了天,大家日后都是周国的人了。

现在两人也在静候着长安方面的来人,这其中包括对他们的封赏以及交接洛阳政务的人员。

等都射坚和庞淯带着准备充足的县邑长吏,随着御史中丞杨懿抵达洛阳城外时,已是进入九月下旬。

这个时候,王允早就率领汉军退回并州境内。屯聚在闻喜的周国大军,也纷纷南下,还于安邑,只留下徐荣的第五军,屯驻闻喜。

张任率领的第一骑兵军,也在朝着冯诩归去。他们的防区是冯诩至上郡之间,这数百里的空旷区域。

第二军傅燮则是被堵在箕关,十余日下来,愣是没打破箕关。

箕关作为河东的重要关隘,自然是不能掌握在汉军手中。只是箕关扼守险要,易守难攻,又有河内西部诸县邑支撑,穆顺大军为后援,一点也不虚周军。

第六军在夏育的带领下,从大阳南下,正奔向函谷关。打算自洛阳孟津北上,先断了箕关的后路再说。

高诚与第一军仍在安邑坐镇,同时还有李式的第二骑兵军。

河东新归之地,张既初任一郡之长名望不重。再加上新任魏王董秉,又要等待魏国社稷、宗庙建好,祭拜之后,才能回长安。

所以,高诚借此时机,坐镇安邑。一边为张既撑腰,一边躲避着朝堂上那群官卿。

王允大军退回并州的消息,一传到长安,阎象、钟繇、杨衡等人便急不可耐的奏疏请自己回长安。

嘁,真以为自个不知道他们什么打算?

不就是蔡氏的那小妮子嘛!

还有下面那群跟着起哄的郡县官长,一个个都嚷嚷着要自己称帝。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搞得自己是头疼非常!

这两天,看奉孝的眼神都不对了……

纳妾是小事,毕竟高龑等过了今岁,也就六岁了。自己就算是要纳蔡玑,一番筹备下,蔡玑也得明岁进宫。

如此一来,即便是明岁蔡玑有了身孕,次岁诞下子女。那七岁的年龄差,足以保证嫡长子的优势。

先前不纳妾,为的就是保证长子与次子的年龄差距。自己真正考虑的是高龑,是大周第二代继承人的权势。

龑儿能力如何,尚且不知。但再怎么着,也要保证长子比自己其余儿子,更早掌握些权柄,以力压群子的威势,继承社稷。

祸起萧墙,可是战乱时代毁灭一个势力,最容易的事情!

至于称帝?

郭奉孝开个坏头,让他自己处理去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