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曹操要称王(1 / 1)

但军师再牛逼,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主将。

陈宫很牛,可惜吕布后来不听他的,于是吕布被吊死了,陈宫也被杀;沮授和田丰也很牛,可惜袁绍不听他们的,于是袁绍被曹操打败,沮授和田丰也都死了;阎圃其实也挺有本事,可惜张鲁不听他的,只不过张鲁选择了投降,下场还好一点。

现在夏侯渊亲自带兵镇守定军山,身边只有一个郭淮,夏侯渊还是个容易冲动的人。这就给张武提供了机会,因为汉中离曹操的老窝太远,只要夏侯渊一死,曹军整个西线就有可能崩溃。

既然汉中这么重要,按说曹操应该派个顶级军师来呀,曹操手下又不缺人才。

但现在曹操手下还真没几个顶级军师了。郭嘉、荀彧、荀攸都死了,程昱因为前不久跟中尉邢贞争威仪,遭到罢免。这里面既有程昱权力太大,曹操对他有些顾虑的原因,也有程昱性格比较刚,得罪了太多人的原因。要一直等到曹丕继位,才继续起用了程昱,但不久后程昱就死了。

司马懿现在还是有些排不上号,他其实是在曹丕手中得到重用的,因为他跟曹丕是好闺蜜。现在曹操手下排名第一的谋士就是贾诩了,但这坏老头精明得很,才不愿意去汉中那个山沟沟里受罪,再说贾诩也年龄大了,今年已经六十四了,或许连曹操都没想到贾诩这么能活。

曹操手下前期五大谋士死了三个,罢免了一个,虽然还有贾诩、司马懿、刘晔、蒋济、董昭和钟繇等人,但是论军事才能,要比现在张武麾下庞统、诸葛亮、徐庶、法正、陆逊等人差一些。

其他的二线人才方面,张武也不比曹操差,甚至要强于曹操。作为穿越者的张武,经过十来年的用心招揽,终于在顶级人才方面超过了曹操,这就是开挂的作用。

建安十六年夏末,在襄阳举办的这次全国顶级学术论坛也基本上告一段落,各家学派对先贤们留下来的经典基本上都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协商,经过张武的同意之后,便作为官方的注释开始雕版印刷。

这里面当然会夹杂着当世一些学派和文学世家们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也是很正常的,谁不想让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呢?这也是这个学术论坛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只不过他们的见解和思想要符合张武的要求。

其实就是现代社会,我们所学习的古典文学里面就夹杂着历朝历代一些学术权威人士的私货,他们对先贤的经典进行了再解读,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想。

诸葛亮和徐庶离开了襄阳,分别返回了建业和成都。

声东击西之策,先要声东,也就是在建业发动攻势,让曹操以为张武想夺取淮南之地,从而将曹军主力拖在东线,然后在西线发动攻势,一举夺取汉中。

夺取汉中之后,可以实现两个战略目标。一个是将益州的门户掌握在自己手里,益州将更加安全,只要守住汉中就不用担心曹军入侵益州。

第二个就是取得了进攻雍凉的前沿阵地和大本营,从此张武在西线进可攻退可守,将对曹操的关中和凉州地区造成很大的压力。

曹操自杀死了伏皇后,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威福日盛,不但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连皇帝的后宫之事也在他掌握之中。

于是,文武百官皆商议着立曹操为魏王。

这背后肯定有曹操的授意,否则没有人敢突然冒出来提这个事。因为称王可跟称公不一样,那真是迈出了准备篡位的实质性一步。

当年刘邦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天下共击之”。大汉四百年来,只有三个时期有人试图称王,也就是吕后试图封诸吕为王、王莽时期和曹操称王。前两个的结局都不好,因为白马之盟的约束力的确很强,谁要是称王就是大汉的乱臣贼子。

虽然大汉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但大汉朝在精神上的影响非常深远,就是到了五胡乱华的时候,匈奴人还打着大汉的旗号打进中原表示要恢复大汉荣光。

曹操对此也非常了解,所以他不敢直接篡位,而是先称公,再称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一步步地进行试探,一步步地消除汉室的权威,一步步地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

可以说曹操从罢三公自任丞相开始,就一步步地做准备,每走一步之后都要清理一批忠于汉室的人,而称王将是曹操进行的最后一步棋,到时候他将进一步扫除篡汉的障碍,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准备。

虽然很早之前就已经放出了风声,也做了很多准备,清理了很多人,但曹操称王之事还是遭到了反对。

因为称公虽然也有些逾制,但毕竟还算说得过去,还是大汉的臣子,但称王就是明面上造反,就是大张旗鼓的准备篡位了,这就让一些人不满了。

提出反对意见的正是曹操封的魏国尚书崔琰,他坚决反对曹操称王。

同僚们劝说崔琰道:“你别犯傻了,你没看到荀彧和荀攸的下场吗?”

但崔琰说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崔琰长得非常帅,有一副很漂亮的胡须,但这个人性格非常刚,非常坚持原则,又长期担任组织部门的领导,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潜规则,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于是就有人向曹操告状,将崔琰的话又添油加醋的告诉了曹操。

这个时期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讨伐董卓时期的少年了,早就没有了容人之量,何况是在这种大事上,谁反对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敌人吗?

曹操大怒,令人将崔琰抓紧大牢里进行拷问,崔琰怒发冲冠,虎目虬髯,大骂曹操是欺君奸贼。

廷尉将崔琰骂曹操的话又告诉了曹操,曹操一怒之下令人将崔琰打死在牢里。

其实崔琰之死早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这个人太刚,曾多次顶撞曹操,好多次不按曹操的指示去办事。

比如,当初曹操占领冀州的时候,任命崔琰为别驾从事,并得意地说道:“冀州还真是个大州,我昨天查看户籍,竟然有三十万人的兵员。”

崔琰听后却不客气地说道:“这样动乱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您不关心百姓死活,却只顾有多少军人,这让冀州百姓失望。”

曹操听后脸色大变,虽然非常不爽,但为了自己的形象,还不得不向崔琰表示歉意。

还有一次,曹操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到底该让曹丕接班呢还是让曹植来接班。其他人都按照曹操的吩咐,将自己的想法写好密封起来交给曹操。但崔琰非常搞特殊,将自己的意见装进信封却不封口。

曹操虽然不满,但还是对崔琰表示赞赏,不过随后曹操就处死了曹植的老婆,理由是曹植的老婆穿得太奢侈,曹植的老婆正是崔琰的侄女。

像曹操这种喜欢猜忌的人,哪能容忍崔琰三番五次跟自己不一致,于是就趁这个机会将他弄死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