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六月三十日南京
新上任的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走进了位于南京的华夏派遣军司令西尾寿造大将的办公室。
就在上个星期,一连吃了好几次败仗的冈村宁次终于接到了大本营命令他回本土述职的电报,接替他的则是从关东军调来的园部和一郎中将。
看到园部和一郎到来,西尾寿造很是亲切的接待了他,两人在办公室坐了下来,勤务兵端来了清茶,并为两人倒上后这才走了出去。
喝完这杯茶后,园部和一郎站了起来朝西尾寿造深深鞠了一躬:“西尾司令官,我这次能从关东军调来华中担任十一军司令,全靠您的信任和提携,实在太感谢您了,今后还要请您多多关照!”
“坐!”
西尾寿造点点头,指了指前面,等到园部和一郎坐下后才说道:“园部君,把你调来华中任职是大本营的命令,我不过是顺手推了一把而已。不过有些话我不得不提醒你。”
园部和一郎又站了起来鞠了一躬大声道:“请司令官训示!”
看到园部和一郎频频站起来施礼,西尾寿造哑然笑道:“园部君,你太多礼了,坐下说话就好!”
园部赶紧应声道:“哈伊!”
“首先你要记住,十一军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你要好自为之。我举荐你当十一军司令官已经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你知道,关东军向来自视甚高,殊不知这几年情况已经大变,你从满洲来华中,要先夹着尾巴做人,不可锋芒毕露。第三、十三师团都是帝国精锐,山协、田中师团长资深功高,你切记不可骄横,以免引起下属反感,帝国正值用人之际。就要看你的了。十一军是个锻炼军人的好场所,你不可辜负了第十一军。”
园部和一郎端坐在榻榻米上,眼泪差点夺眶而出,他心里明白西尾寿造举荐自己担任十一军司令官是担着很大压力的。自己如果好好干上几年,华中司令官的位子必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又说了一阵后,西尾寿造又问道:“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园部和一郎想了想后问道:“司令官阁下,去十一军任职有一个敌人是避不开的,那就是驻扎在南昌的支那二零二师。这支部队现在已经成了帝国的心腹大患。尤其是那个苏晋,如果不是他冈村司令官是不会这么狼狈调回本土的,我想请教一下司令官,今后如果遇到苏晋和他的二零二师我应该怎么办?”
西尾寿造沉默了一下才道:“这个问题即便你不说我也要提醒你,自从两年前苏晋横空出世后,帝国的情报部门费了很大的力气对他进行调查,可是无论特高科的人无论怎么查都没有调出他的来历,这个人就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而且从今年来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此人对帝国极端仇视。属于最危险的那类敌对份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他杀死。”
“哈伊!”
西尾寿造又道:“十一军肩负的任务很重,前段时间三十六旅团玉碎、二十七师团遭到重创,十一军的兵力更是显得不足,我已经准备从十三军和其他部队抽调部队归你指挥,还有我已经命令将原驻桑名的第三飞行师团调至武汉为你助阵。你要记住,跟二零二师和苏晋作战,千万要小心他们的装甲部队,在此之前已经有两个战车大队和多支帝国军队在他的手里玉碎了,你千万要小心。现在他们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空军。如果遇到他们你可以针对这个弱点命令航空兵加大对他们的轰炸力度。”
西尾寿造一边说,园部和一郎坐在对面则是用心的听着,他知道西尾寿造这是在手把手的教自己,对自己不可谓不用心。自己要是还不能做出一番成绩那可就辜负了西尾司令官的一番苦心了。
园部和一郎在飞回武汉的飞机上已经开始思考起五盒放好这头三把火了。
其实作为十一军的军事主官,园部知道这第一把火最好的释放对方当属南昌的二零二师,或是夺回九江,只要能达成这两个目标中的一个,他这个司令官的位子就算是坐稳了。
可毕竟是人的名树的影,苏晋的名声那可是用无数日军的尸体铺出来的。园部和一郎现在暂时还没有跟苏晋玩命的想法,毕竟这家伙可是凶名在外,要是真跟二零二师干上了说不定就要偷鸡不着蚀把米。而九江离南昌太近,要是攻打九江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二零二师这个凶神给引出来,危险性太大,不行!
想来想去,园部将目光看向了河南,此时的河南虽然已经被日军占据了一些地方,但大部分的地方还是在国*军的控制下,而且河南的守军兵力也比较弱,比较适合自己用来立威。
看着面前的地图,园部和一郎摸着自己的下颌点点头:“哟西,就是你了!”
回到武汉后,园部便向其部队正式下达了向河南进攻的命令,因为是新官上任,园部不敢象他的前任冈村宁次那样在武汉遥控指挥,
七月十日,他将自己的指挥所前移到了应山。
七月十二日,同样新上任的第三师团师团长山协正隆指挥着第三师团从信阳以北地区出发,在空军和战车部队的配合下,想桐柏山以东地区攻击前进。
“师座……十一军又有新动静了!”
二零二师部里,周玉生拿着一份情递给了苏晋。
苏晋接过电报一看,却是轻笑了一声:“哟呵,新官上任三把火啊,只是这次他们却改变方向不朝我们进攻了。”
周玉生微微一笑:“冈村的前车之鉴还在那呢,园部和一郎即便是再笨也不敢朝我们呲牙,我想至少在半年之内南昌应该是没有什么战事的。”
苏晋却是轻叹了一声:“可是我就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啊,恐怕有些是不会让我们这么舒服的呆在南昌的。”
苏晋的话很应验,两个小时候,一封电报便发到了他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