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水淹七军(9)(1 / 1)

马谡别传 高瞻非 1361 字 1个月前

王甫能力不差,在他的协助下,关羽很快把新野城修缮一新,新野城的防守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关羽当年随刘备在新野镇守数年之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相当于回到了自己的主场.

因此,关羽才有底气在这里和曹仁展开决战。

心高气傲的关羽,可不是攻下一个小小新野城就能满足的,他实际上是觑视樊城和宛城,要把这两个城池,都纳入自己的管理,成为名副其实的荆州之主。

至于被孙权占据的荆南三郡,关羽心里盘算了无数次,早有有了腹案,等到收复荆北以后,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偷袭荆南,强行占领,谅必孙权也不敢和自己全面开战。

关羽的五万军队,在新野各处排兵布阵。

关羽利用主场优势,把五万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他先派少量军马在山上各处活动,充当疑兵的;又在通往宛城的几个要道口设下埋伏,防止宛城派军队前来支援曹仁。

至于樊城方向,关羽反而放开大路,以曹仁的经验,很难让他中伏,但他还是让关平领了一万精兵,隐藏在襄江边的一个山谷之中。

既然埋伏计不好使,关羽准备堂堂正正和曹仁战上一场,挽回这么多年屡战屡败的面子。

关羽和曹仁,可以说是老对手了,从徐州开始,曾经多次交锋,每一次关羽都是以少打多,不得不败在曹仁手里,心里非常憋屈。

这次好不容易在兵力上略占优势,自然要让曹仁输得心服口服。

至于埋伏的关平,只等曹仁出兵和关羽鏖战,他就会领军快速渡过襄江,领突袭樊城,重演当年徐庶派关羽夺取樊城之计。

关羽安排好了阵势,只等曹仁前来收复新野。

谁知道,以前无所畏惧的曹仁,这次突然变得胆小怕事,一直躲在樊城不出来。

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关羽在新野布下天罗地网,但曹仁就是不上钩。

关羽也闲不住,他派出大量的探子,打探周边的情况,寻找战机。

曹操的军事重镇宛城,居然也是城门紧闭,拉开了严防死守的架势。

留在宛城守城的主将,是曹仁的得力部将吕常。

他眼看顶头上司曹仁被困樊城,却没有出兵接应的打算,让关羽所有的布置都落空了。

关羽虽然出动了五万军队,但宛城是曹操抵抗荆州的大本营,布置的军队可不止五万。

虽然曹仁带走了三万精锐,但留下的守军还有三万出头,而且城中青壮极多,可以随时补充进军队。

宛城对许昌的安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马谡利用刘雄鸣,从关中出其不意攻陷了宛城,但刘备为了避免和曹操发生全面冲突,只得放弃已经到手的宛城。

但马谡不敢把自己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那宛城和满宠大做文章,转而逼得夏侯惇主动放弃襄阳,也算是各得其所。

宛城如此重要,曹仁在此镇守多年,制造的守城器械极多,弓弩、檑木等物品,应有尽有,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

虽然曹仁分兵驻守宛城和樊城,但守城的兵力,都在三万上下,关羽的五万精锐,看似很多,其实用来攻城,就显得不够了。

关羽用他的五万兵力,就算是全力以赴,也未必能够攻下不到三万守军的樊城,别说是坚城宛城了。

关羽性格高傲,但在行军打仗方面确实是有勇有谋,肯定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他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对樊城围而不攻,把重点放在击败前来支援的曹军上,最后,逼得曹仁不得不突围,然后聚而歼之。

关羽确定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让他迟迟不敢出兵进攻樊城。

第一是担心陆口的吕蒙,在自己与曹仁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发兵偷袭江陵,这本来是吕蒙的惯用伎俩,对这种情况关羽也无计可施。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围点打援,目前的兵力略显不足,需要增加兵力。

说到底,就是要解除后顾之忧,那么,再从荆州调用三、五万军队,还是可以做到的。

关羽有夜读的习惯,这天,他靠在床边随意拿起一本书籍翻看,居然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关羽感慨之余,心里一动,觉得自己也可以采用烽火报警讯的方法,防备江东吕蒙的偷袭。

关羽心中有了定计,就想找王甫过来,一起商量并实施。

关羽刚要喊人去请王甫,卫士却来报告:

“王甫求见。”

关羽楞了一下,旋即大喜,这真是心有灵犀!

让卫士把王甫请进来以后,关羽并没有急于听取王甫的汇报,而是让卫士上茶以后,才对王甫问道:

“国山此来,何为?”

在马良会襄阳以后,王甫已经完全进入军师的角色,自然需要提醒关羽一些注意事项,王甫也认同马良的担忧,就对关羽禀告道:

“现在新野城池坚固,即使只留下数千人镇守,就算有十万大军围城,也不能一鼓而下,足以坚持到将军提军来援。以愚意论之,今江东吕蒙屯兵陆口,此人非鲁子敬可比,罔顾信义,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倘若率兵偷袭江陵,将军可有抵御之策?”

关羽一听王甫担心吕蒙偷袭,又和自己想到一块了,是个不错的兆头,就接过话头说道:

“我也是担心此事,迟迟不敢动兵,昨天苦思半夜,思得一计,可防吕蒙偷袭,正要叫国山前来参详,并让你前去提调此事。”

王甫一听关羽有办法防备吕蒙偷袭,心里有些不信,嘴上却说道:

“将军智计过人,所得比试可行之计,愿闻其详?”

关羽听了王甫之语,非常受用,谦虚的说道:

“其实此计就是一个笨办法,去沿江上下,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军守之,日夜瞭望,倘江东军渡江,夜则明火为号,昼则举烟为号,烽火很快就能传到此处,我亲提援兵顺流而下,必不让吕蒙得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