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征西将军唯车骑将军马首是瞻(1 / 1)

丢下万年公主这个娇生惯养的拖累之后,回汉中的旅途,再没发生什么值得赘述的意外。

李素带着四千五百军队、三百辆大车,九月初十从长安启程,十四到陈仓,二十八日到南郑。这两段路程的距离其实差不多,但后半段是秦岭山路,所以比渭河水路慢上三四倍。

蔡邕蔡琰父女都是第一次入蜀,看了秦岭景致不由感慨几句“南郑之地,真乃天狱”,随后诗兴大发,说些什么什么兮的写景诗句。

李素也跟着和几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应景——也别觉得古人这么说有多文雅,这些感叹词其实都是粗鄙之语,基本上相当于后世人说“卧槽!真特么高!”

这一路上基本上不用带军粮,都是靠着朝廷敕命走到哪吃到哪,唯有在陈仓到河池之间那两百里山路,部队不得已带了七天的军粮备着,因为中途一个补给点都没有。

而河池到沔阳之间这后半程山区,在刘备刚刚入汉中的时候,虽然也没什么百姓人烟。但好在刘备在年初春耕之前,就已经收复了这些地方。

鲁肃借鉴辽东经验、组织北方逃避羌乱战事的流民百姓就地垦荒屯田。如今已经每隔十几里组织出一些山村。虽然山地灌溉困难、种不了高产粮食作物,但靠着免除山区垦荒百姓前五年税赋,百姓们还是可以靠樵采山货补贴度日的。

李素走的时候才五月底,当时还没到收获季,如今已经九月,他在外面赶路、办事整整四个月,一路上看到那些屯田点收成都不错,李素也按照刘备的法度,花钱问这些百姓买补给军需,或者用食盐跟百姓交换,尽量不盘剥这些生活在山道周边村庄的百姓。

只不过换来的军粮都不是什么正经粮米,而是板栗、山药、萝卜、各种野生水果之类的山货,只能是现买现吃,无法囤积。

李素也发现,在这些山谷屯田点,只要不是冬天,萝卜能占到百姓口粮的将近一半,也是非常不容易了,但谁让萝卜可以在坡地上种呢。难怪历史上日本那种山地国家,白米都是上供给大名的,农夫几乎靠萝卜解决大半生计,蜀地的地理困难程度跟日本山区差不多,竟也不约而同自然选择出了萝卜代粮。

蔡邕看到这一幕时,还非常诧异,忍不住肃然起敬:

“刘府君真乃至仁君子,爱民如子。居然给这些垦荒百姓免去税赋徭役,即便大军过境也不无偿征粮,只是用盐铁钱财买粮。如此,刘府君如何筹措军需?”

李素微笑解释:“蜀道之中,不比它处,运输损耗,远胜征收所得,所以要尽量与民休息,减少徭役运输。在汉中盆地种出四斛粮食,要运到长安只能剩一斛。所以半路上的一斛粮,事实上价值是远远超过南郑县城里的一斛粮的。

将来如果沿着西汉水河谷,在这些原本没人耕种的山坡地上,开出‘梯田’之法,大军可以通过‘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解决一部分军需,不比大费周章先征收上去赚?所以哪怕免税鼓励沿河谷垦荒,最后花钱买回来,朝廷也不吃亏。”

蔡邕好歹已经算汉末文人当中数学比较好的了,顺着李素的思路往下稍微一算,就发现果然很有道理,不由赞道:

“贤婿真乃治世之才,老夫到了巴郡,定然也要设法借鉴,与民兴利。听说巴郡唯有江州、永安等沿江各县相对开化,巴西之地板楯蛮比汉人还多。那些蛮人不耐税赋,要是能想出不必征税而巧用板楯蛮民力的妙法,定然功德无量。”

李素随口点拨:“这有何难?让他们父子、兄弟之间,五丁抽一常年当兵,其余四个正丁就免除税赋,以亲人的兵役抵税,让他们帮着养当兵亲人的妻小。

如此,可大幅降低对板楯蛮的管理成本,也省去了先征税后发军饷的复杂损耗。蛮兵在军中只要给口吃穿就行,打了胜仗也不用赏钱,反正他们在外也花不了什么钱,给酒肉犒赏就行。”

正常仁慈之君募兵都是十户抽一兵,甚至轻徭薄赋一些的二十户抽一丁。李素建议的“五丁抽一兵”,严格来说比例是很高的了。

但也要看到一点区别:其他诸侯的十户一兵,是建立在“只有当兵的人本人免赋税徭役”,但其他九户不出兵的人家还是要缴税服徭役的。

李素建议的征发比例虽然提高了数倍,却是让其他连成保甲的亲戚邻居都受益了,把他们的税也彻底免了,所以可以省掉整套征税班子,把行政成本压到最低。这个比例管理起来简单粗暴,也很符合蛮子数学不好、不喜欢算来算去的脾性,应该会有不错的治理效果。

蔡邕听了若有所思,但随即意识到一些问题:“让蛮人以兵役代替赋税徭役,那岂不是说他们永远不能以钱粮补助地方和朝廷了?有天子明诏让刘焉回京,蜀中定然传檄而定,贤婿为何会觉得将来还有很多战事要打?兵没事儿干的年份怎么办,不是白白浪费人力?”

李素摇摇头,看来自己这个准岳父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他真以为,有了何进辅佐少帝时的圣旨,刘焉就会乖乖束手待毙了?

京官就是习惯了朝廷官场逻辑,而缺乏乱世争霸逻辑的思维,脑子一时切换不过来。

而在李素看来,少帝的旨意,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在军事行动阶段,而是将来打完仗后的收拢人心、治理统治阶段。

至少,原本历史上的刘备,入川之后可是受到了很多内部行政效率上的掣肘,以及人心的涣散,导致刘备和诸葛亮不得不把蜀汉运作成一个军政府,通过北伐转移矛盾和注意力。

那都是因为历史上刘备讨刘璋时失去了太多大义名分,多多少少背负“夺同宗之基业”的恶名,内部离心离德不服。

而这一世,有天子明诏以讨不臣,拿下来之后就是彻底名正言顺了,内耗搞事情可以压到最低。

但,仗还是要打。

只不过这些话李素也不必直接跟蔡邕争论,等见到刘备,亲自带着大伙儿到前线视察一番,一切自然一目了然。

……

李素大军未到,先有信使快马通报。

刘备提前两天知道李素终于回来了,还听说有朝廷派来的、原拟担任侍中的蔡邕、和原任左中郎将的吴匡,来一起帮助完成对付刘焉的使命。

刘备闻讯不由大喜,非常重视,带着关羽张飞、鲁肃诸葛瑾,从南郑西行二百里郊迎——

历史上袁绍二百里郊迎刘备,可是直接从邺城迎到了黄河边的黎阳渡。而刘备这次二百里郊迎蔡邕、吴匡,则是直接出了阳平关还不够,还顺着沔水一直迎到了沮县。

双方一见面之后,刘备就亲自给蔡邕、吴匡把盏、让张飞在旁边倒酒,嘘寒问暖,非常礼贤下士。

跟李素稍微聊了几句,了解了一下蔡邕、吴匡之所以来的内幕后,刘备敛容正色作揖:“原来竟是大将军原拟以巴郡太守留中不发、改任侍中,却被备收复巴郡,使此敕命得以赴任。

此备之幸也,亦蔡公之不幸也。备阴差阳错使蔡公不得任侍中清贵之职,还请见谅。蔡公当世大贤,与恩师卢公并列东观,备敬仰已久,如今得蒙清诲。”

蔡邕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征西将军不必客气,这两年来,朝廷以巴郡太守留中不发之法,骤迁官员以十数,唯独到了老夫身上,天降捷报言汉中已平、蜀道已通,此乃天意所归。

且老夫离京之后,听说京中颇有纷乱,董卓与袁氏等三公公议废立天子,还议何太后逼迫董太皇太后致其忧死、逆姑妇违孝道之罪,恐怕京师将来也无宁日了。老夫能到巴郡世外之地,治民讲学,教化一方以避祸,皆赖征西将军庇护。”

刘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皇帝被废、太后被问逼死太皇太后的不孝之罪,顿时大惊。

他有点不知所措,很想声讨,但又不知道满朝公卿的公论态度如何。

“这……董卓废立之议,是得三公公议通过的?备自年初出京,当时先帝尚在,也不知太皇太后何时晏驾,竟不知如何评判京中诸事……”

这也不能怪刘备态度稳重,实在是消息闭塞太久了,李素离开之前,刘备只知道汉灵帝死了,这一圈四个月回来后,带给他那么多消息,他连董太皇太后被何太后逼死都是第一天听说,当然不知道说谁对谁错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董卓废黜少帝之后,并没有如演义所说那样立刻鸩杀少帝。少帝是活到第二年诸侯讨董开始之后,董卓怕少帝成为被人利用的旗号,才加紧将其毒死。

但何太后被问罪,演义里说她与少帝同时遇害,正史上却是分开的,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因为何后确实身上烂账不干净,有逼死婆婆的罪名,董卓又强行攀亲戚伪称他跟董太皇太后有亲(事实上没亲,是两支不相干的董氏,董卓强认的),一旦掌权之后,报仇问罪当然是挡不住的了,朝中三公也都陪着董卓走了全套朝议流程。

刘备不知如何表态,只能叹道:“也罢,朝中之事,再观望几个月,看看其他公卿与地方各镇的反应吧。

我们汉中辟处山险,不如唯车骑将军马首是瞻。车骑将军镇守三辅,把持入川通道,且又多年来忠于朝廷,想来他是不会看错的。”

刘备这么一摆姿态,就把自己放到了绝对不会错的立场上——我路远,不知道京城发生了那么,那我就看皇甫嵩的态度。

皇甫嵩跟卢植同僚,领兵平贼多年,是大汉第一号忠义名将擎天巨擘,皇甫嵩打谁他刘备就打谁,这是绝对正义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