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截击伏杀(求月票~~~)(1 / 1)

密室。

李守錡脸上的寒霜,渐渐消融,但眼神依然是半信半疑,默了一下,他缓缓说道:“照磨……果然是鬼才,老夫佩服了。只是不知,鸽书到开封需要几日?”

“从开封到京师,军情司一共有三处鸽房,分别是开封府、真定府、通州城,正常情况,今日飞鸽,中途在真定府倒一下,后天开封就可以拿到。”萧汉俊回。

“两日……”

李守錡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道:“那就依照磨所说吧。”说着,将纸卷交还萧汉俊。

萧汉俊接过行礼:“遵令。”

正要平身,李守錡的声音忽然又飘来:“萧照磨的信鸽颇为神奇,老夫有急务要用两只,还望照磨割爱。”

萧汉俊平身,面色平静:“实不相瞒,这些信鸽乃是我军情司的宝贝,每一只的价值,都在千两白银以上,不但品种娇贵,而且有专门的鸽夫照顾,伯公要用信鸽,怕也得将鸽夫带上,不知伯公可能用他们?”

“当然。”李守錡点头。

萧汉俊拱手:“那萧某回去之后,立刻就令人送来。如果伯公没有其他吩咐,萧某这就告退了。”

李守錡点头。

萧汉俊退出。

望着他背影,李守錡脸色更阴。他隐隐觉得,萧汉俊好像是在谋划着什么?但他却找不到证据,也看不出萧汉俊的破绽。

萧汉俊走后,一人走了进来。

却是阳武侯薛濂。

薛濂原本是京营神机营的主将,既有爵位,也有职位,同时更有不少的油水,在太子抚军京营之前,他活的十分滋味,真是要什么有什么,但太子抚军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第一次在校场阅兵,就打了他四十大板,只差点要了他的小命,其后,为了免于被崇祯帝责罚,他砸锅卖铁的凑出了十万两银子,交到了京营,这才算是保住了爵位,而经此一次,他财富没了大半,虽说没有到家徒四壁,空空如也的地步,但对他这种过惯了奢华生活的侯爷来说,却也是难以忍受,如果是过去,他一个侯爷的身份,总是有进钱的门路的,比如在西山煤窑动一点手脚,入一个干股,但太子将这一个发财门路也堵死了。

每每想起,薛濂就咬牙切齿。

因此,在诸位勋贵中,他对最恨太子的一个。而在定王夺位的计划中,他也是最卖力的一个人。

“姑父,那两处煤窑,都已经换上了咱们的人,只等你一声命令,随时就可以放人。”近到李守錡面前,薛濂小声说。

李守錡点头,然后叮嘱:“你盯紧了,尤其是那个博洛,绝不能出任何意外。”说完,抬高声音:“来人啊,备马,我要进宫。”

……

端方殿。

李守錡秘密禀报。

定王朱慈炯听罢脸色大变:“你是说,太子有可能会轻骑返回?”

李守錡老脸阴沉:“有这种可能。多则一千,少则五百,日夜兼程,倏忽而至。如果彼时殿下已经继位,太子轻骑出现在城外,不碍大计,但如果殿下还没有继位,太子就忽然归来,那事情就不妙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

“如何应对?”朱慈炯脸色发白。

“派一支兵马,截杀伏击!”李守錡道。

“如果我没有继位,太子就还是太子……谁能有这样的胆子,敢截杀他?”朱慈炯声音发虚。

“大明的臣子,确实没有这样的胆子,但在西山煤窑,却有一大群对太子恨之入骨的矿工。”

朱慈炯微微一震,抬头看向李守錡:“伯公莫非是说……那些在煤窑劳作的建虏和蒙古俘虏?”

李守錡点头。

朱慈炯眉眼急跳,前年和去年,建虏连续两年入塞,但都被太子击退,黄太吉死在通州不说,阿巴泰也不提,只说被俘虏的底层建虏和蒙古士兵就有不少,照太子的命令,这些人都被押往西山煤窑,每日采煤以赎罪。

采煤是一件危险而繁重的工作,据朱慈炯所知,到现在为止,那些被俘的建虏和蒙古俘虏,已经死了大约三分之一了,小部分人是累死,大部分都是死在了井下的各种突发灾难之中。

这些人身体里积蓄了太多的仇恨,像魔鬼一样,一旦将他们放出来,他们会不会反弑,从而惹出大乱呢?

像是看出了定王的忧虑,李守錡缓缓道:“殿下不必过于担心,不需要多,只有从中取出一百人即可,纵是想乱,一百人也乱不到哪里去。再令那个伪贝子博洛为首领,告诉他,杀了太子,就放他们父子四人回辽东,如果杀不了太子,他们四人皆死。博洛的父亲阿巴泰和两个兄弟,都在还我们手中,他不敢不从。而建虏人弓马娴熟,又极端仇恨,虽只有一百,但却有千人的威力,太子轻骑返回,日夜兼程,必然是疲惫不堪,更何况有心算无心,双军交战,暗夜突袭,他绝不是博洛的对手!”

“但,博洛,会信吗?”朱慈炯疑。

李守錡面无表情:“信不信也没有关系,建虏人都恨太子入骨。以博洛的性子,如果有机会能杀太子,一雪前耻,他是一定不会放过的,哪怕事后被我们灭口,也足以荣耀他们的门楣了,因此,他不会犹豫。”

朱慈炯的脸色又燃烧了起来,他踱了两步,咬牙切齿的说道:“驱虎吞狼,恶人杀恶人,就这么定了!只是须得机密,决不能被他人知道!”

“殿下放心,老臣已经令阳武侯安排妥当了。又从萧汉俊那里借下来了信鸽,一会就可以令人拿了密令,携带信鸽,前往真定府,途中他们会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会和,由骆养性具体执行。但是太子出现,立刻飞鸽传书,通知京师,我等放出博洛等建虏,准备伏击即可,如果太子没有轻骑归来,自也不用动用博洛等人。”李守錡道。

朱慈炯咬牙点头。

……

暗夜里。

马蹄声急促,七八个黑衣骑士,离了京师,往真定府而去。

而京师上空,乌云滚滚,一场大风暴,正在夜晚之中,急剧酝酿。

……

又一日。

天色阴沉。

时而霏霏小雨,时而又大风,京师街道上没有什么人,只行者匆匆,街道两边的茶馆和酒肆里,却人头攒动,百姓们都在小声议论着陛下的病情和太子的一些消息,议着议着,就听见有很多人激动的喊:上苍有眼啊~~

……

东缉事厂。

李晃正在整理密档,忽然脚步声急促,一个东厂番子急匆匆的地奔了进来,到他面前躬身行礼:“公公,厂督召你。”

“恩。”李晃抬起头,一边起身一边问道:“可知是什么事?”

东厂番子犹豫了一下,低声道:“今日上午,京师忽然出现一股不明流言……”

“流言?”李晃假装惊讶,站住脚步:“什么流言?”

“有流言说,太子殿下并没有遇害,此时正率领大军返回京师,前几天传回的遇害消息,是有奸人作祟,想要谋夺太子之位。又说,宫中有奸人想要谋害陛下……”东厂番子道。

“有这等事?”李晃“大惊”,加快脚步,急急往前面大堂奔。

……

东厂大堂。

精忠报国的匾额下。

王德化正焦急的踱步。

两个提刑太监和四个东厂番子都在堂中跪着。

李晃急步进入大堂,到王德化面前,撩袍下跪:“见过干爹。”

王德化却没有令他起身,而是站住脚步,凶狠瞪着他:“从昨日下午开始,京师就有奸人在传播流言,你知道吗?”

“儿子刚刚听说。”李晃如实回答。

“你是干什么吃的?定王殿下令咱们紧盯京师内外,现在却出了这档子的事,昨天下午发生的事情,今早才知道,你让咱家怎么向定王殿下交代?”王德化怒。

李晃急忙叩首:“儿子有罪!”

王德化踱了几步,用他公鸭嗓子尖叫道:“太子没死,自己从九宫山中走出来了,现在正带兵归来,锦衣卫的密报是假的,哼哼,怎么可能?太子党编织的谎言,不但拙劣,而且可笑,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的……”

一边冷笑,王德化一边咬牙切齿。

显然,他是不相信的。

又或者,他不能让自己相信,他自认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并且已经做出了最聪明的选择,除非是有铁一般的事实和证据,摆在他面前,否则,他是不会走出自己亲手堆砌起来的城堡的。

因为那意味着一切都荡然无存,他不但没有了荣华,怕是小命也难保,因此,他坚决的不相信。

李晃默默。

他知道,王德化已经是不能回头了。

王德化尖叫:“抓!抓!但敢散播流言者,都给咱家抓起来!交由顺天府衙……不,由锦衣卫处置!”

李晃领着两个提刑太监和四个东厂番子,一齐拜伏在地领命:“是!”

王德化哼了一声,急步负手而走。

“送干爹。”

李晃在此拜伏相送,他知道,王德化一定是进宫,去见定王了。

等王德化的脚步声远去,李晃慢慢抬起头,目光深沉和冷静……

……

中午,天色依然阴沉,但街上的行人却渐渐多了起来,但忽然的,五城兵马司的士卒和东厂锦衣卫的缇骑忽然出现在了街头,开始大肆搜捕传播流言之人,一时鸡飞狗跳,哭喊一片。

……

端方殿。

刚刚从内阁值房归来的定王朱慈炯还没有坐定,就听见脚步急促,一个青衣太监疾步匆匆地走了进来。

却是定王身边另一个贴身太监吴胜。

原先的贴身太监何成,他的干儿阮文亮,竟然是他人的耳目,这件事爆发出来后,定王十分愤怒,虽然何成是无辜的,但失察之责是跑不了的,定王一时不想见他。这两日都是吴胜在身边陪侍。

吴胜脚步匆匆,脸上微有惊慌,向定王行礼之后,小声说道:“殿下,京师今日有不明流言……”

“什么流言?”

吴胜小声回答。

听完后,定王脸色大变,因为惊恐,他五官都感觉有点扭曲,随即大叫:“快,叫襄城伯!”

……

内阁值房。

内阁五辅一人占据一张桌子,正按部就班的处置各地送来的奏疏,因为定王为储的分歧和素来的积怨,现在周延儒陈演黄景坊是一方,蒋德璟和范景文是另一方,两方泾渭分明,除了一些不得不交流、征求意见的奏疏,其他时候,两方人谁也不理谁。各自一边,兀自怄气。

宰辅们端着身份,保持冷战,但六部九卿和各个御史就不行了,他们纷纷上奏疏,对“好”和“好自”发表看法,联想当时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又或者是弹劾对手。

今日最惊异的一封奏疏,乃是大理寺卿凌义渠所上,他在奏疏中,强烈支持三辅蒋德璟,联系前情和后景,他认为陛下不可能说好,说的应该是“好自为之”,不但警告定王,也是警告群臣!

奏疏一送到通政使司,抄录分发出来后,立刻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每一个人都知道,好自的意思,必然就是:好自为之。

这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贬义词,它清楚的透出了崇祯帝对定王的无奈和不满。

众人虽然明白,但却没有人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但想不到,却被凌义渠戳破了。

这等于直接是打定王的脸啊。

被陛下骂“好自为之”。定王何能为太子?又何能为大明的皇帝?

在最后,凌义渠更是弹劾了首辅周延儒,次辅陈演,还弹劾了英国公张世泽、襄城伯李守錡这两个勋贵,说他们四人曲解圣意,谋图乱政,祸乱朝纲,乃是大明两百七十年来,最大的奸臣。

奏疏送到通政使司,凌义渠的人却没有在朝堂出现,而是在家中端坐,等待东厂锦衣卫的缉拿。

凌义渠的奏疏,一石卷起千层浪。

朝堂轰动,很多人传颂凌义渠的奏疏,借机发泄不满。

但凌义渠的奏疏刚出来不久,又有一封奏疏送入内阁,这一次,却是弹劾凌义渠以及内阁三辅蒋德璟和四辅范景文的。

-----U盘里的十万字资料竟然全部变成了乱码,找了半个小时也没有找回,所以发晚了,见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