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房。
孩子们在嬉戏,皇贵妃亲自沏茶,王渊与朱厚照对坐。
“这就是新历?跟旧历也没啥区别啊。”朱厚照翻着刚送来的历书说。
王渊解释道:“正朔误差大概一天。”
朱厚照笑道:“误差一天而已,何必劳师动众更改历法?”
“初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修正,”王渊说道,“虽然只误差一天,却也关系重大。陛下不觉得,这些年的灾异有些多吗?何不趁此改历,图个新历新气象。汉武帝开创新局面,也有太初改历之功,他的很多新法都是依据新历来推行的。”
这话对朱厚照的口味,他点头说:“图个新气象也可以。”
王渊又说:“此历以正德十八年冬至为历元,可称‘癸未新历’,也可称‘正德新历’,亦可沿用旧名为‘大统新历’。”
朱厚照很喜欢“正德新历”,不过为了顾及大臣,他还是说:“便叫大统新历吧。”
明代的历法就是大统历,算法沿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的回回历。
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可谓中国古代历法之巅峰,不但吸取历代精髓,而且全凭实测数据。不像太初历,假托黄钟之数;也不像大衍历,牵强附会于易象——这些都跟政治有关,而元代制定历法则不讲政治。
清代历法,不是中国人主编的,主要编撰人是汤若望。而且乾隆修历时,采用了牛顿的岁实数据,已经不算纯粹的中国历法——民国和新中国的农历,还在沿用这套历法,到21世纪岁差很可能已经超过一天。
嗯,咱们平时使用的农历,是传教士汤若望主编的。
如果不考虑朝臣反对,王渊甚至想采用《十二气历》。即以十二节气定月,属于百分之百的阳历,跟月亮圆缺和季节都没关系。
这种历法,跟后世的公历大同小异,且跟实际天象配合更好,更加便于农业生产。
沈括提出十二气历之后,遭到北宋朝臣的集体反对。因为这种纯粹阳历,否定了中国的传统农历(阴阳历)。沈括虽然备受打击,但他还是坚信,自己的这种历法,将来有一天肯定会被采用。
可惜,沈括的这一天,得等到辛亥革命之后。
中国古代天文学,仅从数据来说,可以称得上非常牛逼。
《尚书》记载,尧舜时期,就已测出一年为366天。尧舜究竟是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考证,但从《尚书》记载的星象来看,那时应该是公元前2000多年。
到汉武帝时期,太初历测算更加精密,一年为天(现代数据为……天)。
至于农历使用过久,就会出现岁差现象,这在东汉时期就发现了。并且,贾逵和李梵在改历时发现,出现岁差跟月亮行进速度变化有关,并且还测算出月亮运动速度变化的规律。用科学语言解释,便是月亮轨道近地点的进动——只是他们不知道,地球受太阳和月亮引力作用,也会发生进动现象,也会造成农历岁差。
因为顾忌朝臣反对,王渊不敢改用阳历,却可以往农历里面加东西。
比如汤若望主编的清朝历法,就各种往里面扔西方科学数据。
中国农历是阴阳历嘛,是阴历和阳历的结合,扔起东西来太方便了。历朝历代,修编历法时都在干,把各种新发现往里面扔,如此才有了集大成的授时历。
王渊又说:“推行新历的同时,请陛下推行时制与分制。今后,官府与军营点卯,甚至是各地科举,都按照某时某分来计算。”
朱厚照不解道:“为何如此麻烦?”
王渊笑道:“陛下可以开设钟表工厂,制作钟表卖给各地官府和民间,所获利润皆归内库。”
朱厚照顿时拍手:“此法不错!”
王渊提醒:“别卖得太贵。”
工部改进的钟表,比欧洲更先进,已经有了分针,正在琢磨着如何添加秒针。并且,钟表已经推广到府一级,由各府的阴阳正术管理时间。
王渊想要借着颁布新历,把“分钟”彻底推向全国——大明早就有24小时概念,不需要王渊进行推广。
这种推广,看似没啥用,其实跟推广农作物一样重要。
早期人类认识时间,以天为单位。渐渐有了月,有了年,又有了时辰,再有了小时。每一次有新的时间概念诞生,就以为着人类社会的新发展,“分钟”的诞生将使人类活动变得更精细。
……
朝会。
礼部尚书毛澄率先反对:“大统历乃诚意伯(刘伯温)所创,由太祖皇帝钦定,怎可贸然改之?”
王渊手持笏板,不疾不徐道:“大统历沿用授时历,并无多大改动,至今岁差已有一天。毛先生身为礼部尚书,肩负祭祀之责,你祭祀的时间误差一天,难道就不怕宗庙先贤和山川神灵怪罪吗?”
毛澄瞬间愕然,这事儿不该他反对,他应该鼎力支持才对。
阁臣毛纪出列说:“颁布新历,劳民伤财,请陛下谨而慎之。”
新历的颁布,并非说完就了事儿。就像后世更换市县级名称,所有的公函、公章、相关公司和机构,全都得跟着一起改名字。新历也一样,全国相关活动和文件都得改,民间的历书还得跟着改。
并且,古代信息传播速度迟缓,有可能新历颁发一两年,许多偏僻山村还不知道。若是村里有个秀才,按照老历去参加乡试,躺客栈慢悠悠复习,搞错了一整天怎么办?
王渊冷笑:“毛阁老明知历法有误,却阻挠新历颁布,放任礼部祭祀出错。究竟,是何居心?”
毛纪反问:“王侍郎怎么肯定大统历就一定有误?”
王渊笑道:“看来毛阁老不懂天文。东汉之时,天文官就已经发现,历法每沿用三百年左右,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大统历沿用授时历,从授时历颁布至今,也差不多有三百年了吧。”
“古人的说法就一定准吗?”毛纪还在嘴硬,主要是这玩意儿推行起来很麻烦,毛尚书不想劳民伤财、惊动百姓。
传统官僚就是这样,一切都要求稳,最好一潭死水,整个社会都保持不变。
王渊说道:“古人不一定准,但钦天监多年的观测,却肯定是准的。而且这部新历,是礼部郎中郑善夫,与钦天监官员,还有南北各地阴阳官,花了六年时间一起编订的。毛尚书的天文学识,难道比这么多阴阳官更高明?”
毛纪默然,难以反驳。
王渊又说:“而且我记得,毛阁老在做礼部尚书时,还因钦天监推算日食错误,上疏进行弹劾,导致钦天监正被罚俸三月。钦天监推算日食错误,便是由于历法岁差造成的。你不准别人修改历法,又要别人精准推算日食,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毛纪一言不发,直接回到自己的班次,他却是因为日食推算错误,把钦天监正弹劾的罚俸三月。
没办法,每逢日食,都要提前准备,这跟礼仪有关。
而且有明文记载,应该如此应对日食:“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击柝。凡有声,皆阳事也,以厌阴气也。”
这玩意儿得动用军队,并且由礼部进行安排。日食一旦推算错误,从皇帝到大臣再到小兵,全都得白忙活一场。毛纪当时担任礼部尚书,怎么可能不因此弹劾钦天监?
王渊环顾大殿,朗声问道:“谁觉得祭祀山川社稷,就算错了一日也无妨,那就站出来跟我理论吧。”
这大帽子扣下,还有谁敢反对?
若是现在反对,今后出现天灾,那就不是皇帝的责任,而是反对修历者的责任。
正德新历,就此顺利通过。
而“分钟”概念,也随着新历推行全国。渐渐的,就连朝中重臣,都不问什么时辰了,而是问现在几时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