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雏鸟初啼(1 / 1)

曹汲孤陋寡闻,从小到大也没走出过中阳镇。

但王猛却不一样,他当过渠帅,早年随黄巾军纵横南阳,见多识广。元安先生是什么人?曹汲不清楚,曹朋没听说过,可王猛知道。这元安先生名叫庞季,是襄阳鹿门山人,荆州名士。

刘表初至荆州,立足未稳。

时有张虎、陈生盘踞襄阳,聚众作乱。

刘表那个时候是一没有兵,二没有将,只顶着一个荆州牧的头衔,还挂着一个汉室宗亲的名号。

不过,刘表是当世八顾之一,名动天下。

可别小看了这个‘名’字,有的时候它抵得上千军万马。

哪怕是在后世,为一个‘名’,人们也争得头破血流。而在东汉末年,这名气的作用更大。

刘表以八顾之名,请出庞季蒯越。

两人单骑入襄阳城,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张虎、陈生数万大军作鸟兽散。刘表更因此不费一兵一卒,坐拥襄阳,打响了了他征伐荆州的第一枪。换句话说,没有庞季,刘表想要在荆州站稳脚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庞季还有一个名号。

在荆州有这样一个说法:鹿门二庞,小庞最良。

庞季字元安,是‘鹿门二庞’之中的大庞,而他的兄弟,也就是荆州极富盛名的名士,庞德公庞祖文。

至于司马徽,那是弘农司马氏的旁支,少有神童之名,也是荆州名士之一。

反倒是那位文聘文仲业的名号,倒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至少王猛也不清楚文聘是什么来头,不过对文聘的武艺,王猛也是发自内心的忌惮。曹朋口称‘讨教’,着实吓出了王猛一身冷汗。

莫说庞季和司马徽两人,就算是文聘,想要收拾曹朋,就如同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

讨教?

在这个时代,讨教就是打脸的意思。

这孩子疯了不成?

居然要去打司马徽和庞季的脸!

文聘的脸一沉,手扶佩剑,虎目圆睁。

一丝淡淡杀气从他身上悄然散发,曹朋感受最真,只觉得全身发冷,口干舌燥。

不过,他却没有畏惧!

他在赌。

赌司马徽会站出来说话。司马徽既然能为名士,在演义之中更是诸葛亮、徐庶、庞统之师,那气量肯定不同于普通人。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出场的次数并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清雅善知人!

这样一位名士,又岂能容不得别人说话?

可没想到,没等司马徽开口,庞季就抢先一摆手,正色道:“仲业,休得无礼。”

他表情严肃,透出庄重之色。

文聘看上去很敬重庞季,见庞季开口,便立刻收回杀气,同时也放开了佩剑。嘴角微微上翘,划出一个柔和的弧度。那表情,带着一丝不屑,似乎是在说:且看你毛头小子,能说出什么道理。

司马徽目光温和,静静看着曹朋。

曹朋个头不高,甚至在同龄人当中,也有些偏低。王买和他同样十三岁,已差不多有170公分,可曹朋呢,却刚刚160出头的样子。加之先天营养不良,使得他看上去格外单薄瘦弱。

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襜褕,外罩一件棉袍。

袍子似乎有点大,所以更衬得他有些瘦小……

和在座的人一比起来,曹朋这衣着简直就是寒酸可笑。偏偏,他昂着头,丝毫没有怯懦之色。

那双眸子,目光平静如水,透着一股子骄傲。

司马徽不由得笑了!

别看他衣着寒酸,可这风范,却真真个令人击节赞叹啊。

“友学小友,有何见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以,司马徽也好,庞季也罢,倒也不是容不得不同意见的人。

文聘面无表情,可是这心里面,也暗自称赞:这孩子年纪虽说不大,可看这气度,却是不凡啊。

曹朋握紧拳头,指甲甚至扣进了肉里,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

正如他之前和王买说过,在这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除了真本事之外,还需要有两个条件。

其一,家世。

这其二,就是名气。

家世就是出身,这是老天定下来的,非人力可以挽回。

可名气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可以炒作,可以赚取。曹操可以不问出身,不问德行。可如果能有些名气的话,这待遇自然不会一样。而眼前的司马徽和庞季,无疑是他赚取名气的一条捷径。

稳了稳心神,曹朋先是一揖,而后说:“刚才闻二位先生言天下大势,小子不才,不敢苟同。

元安先生说,曹操非袁绍之敌。

可小子却以为,那袁绍不过沽名钓誉之人,绝非曹操敌手。”

庞季刚才和司马徽谈及天下大势,认为曹操虽奉天子,却难有作为。原因嘛,很简单……曹操虽然占居兖州、青州,如今又得了豫州。名义上,掌三州之地,而且奉天子以令诸侯。

可兖州、青州残破,且当年曹操诛杀边让,使得兖州士人大为不满。

不得已的情况下,曹操才会将重心转到了豫州。可即便如此,这根基仍显得不够坚实。加之曹操四面环敌,迎奉天子之后,更成为众矢之的……反观袁绍,四世三公,雄踞河北,钱粮广盛。勿论是在名气还是从实力上讲,曹操都不可能战胜袁绍。他迎奉了天子,说不定会加速灭亡。

总之,庞季不太看好曹操!

坐在庞季身边的少年,饶有兴趣的看着曹朋。

司马徽道:“那小友有何高见?”

“小子以为,袁绍必败!”

“哦,愿闻其详。”

庞季不免有些动容,摆手示意身边少年让座。

少年倒也没有什么意见,笑了笑站起身,便让出座位。

曹朋拱了拱手,走过去屈膝跪坐,“昔高祖与楚项相争,楚项虽强,却终为高祖所胜,何也?

项籍乃大将军项燕之后,高祖不过沛县一亭长耳。

这就好像是今日袁绍和曹操。袁绍虽出身四世三公之家,据河北钱粮广盛之地,若楚项强横。可小子曾听说,若非袁绍,焉有董卓之乱?想当初,十常侍祸乱朝纲,大将军何进欲除十常侍,曹操曾谏言直取张让等人,但最终被袁绍所阻拦,言调边军勤王,却未想引狼入室。

由此可见,袁绍虚有其表,却非高明之士……”

庞季和司马徽闻听不由得动容,相视一眼之后,看曹朋的目光,旋即变得有些不同了。

而缩在屋子一角的王猛等人,也不仅是目瞪口呆。

“贤弟,阿福说的这些,是从何人学来?”

曹汲张大了嘴巴,咽了口唾沫道:“我哪里知道?这孩子以前不好说话,从来没和我谈过这些。

你问我,倒不如问虎头,说不定他比我还清楚一些。”

王猛旋即向王买看去,就见王买摇头说:“我也不清楚,阿福从前虽与我经常玩耍,但也从没有说过这些事情。”

“这孩子,果然非同寻常!”

王猛几人窃窃私语,而另一边,曹朋也逐渐进入了状态。

“以我看,袁绍虽盛,却不足惧也。”

“愿闻其详。”

“我观袁绍,有十败,而曹操有十胜。

袁绍出身高贵,繁礼多仪。曹操体任自然,此道之胜也;

袁绍以逆动,曹操以顺率,此义之胜;

自桓、灵以来,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而曹操以猛纠,此治之胜也;

袁绍外宽内忌,任人唯亲。曹操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之胜;

袁绍多谋少决,曹操得策辄行,此谋之胜也;

袁绍沽名钓誉,曹操以至诚待人,此德之胜也;

袁绍亲小人而远贤臣,曹操虑无不周,此仁之胜;

袁绍听谗言而惑乱,曹操明察秋毫,浸润不行,为明之胜;

袁绍混淆是非,曹操法度森严,此文之胜也;

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能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此武之胜。

故小子以为,曹操有此十胜,早晚必败袁绍!”

东汉末年时期,言论非常自由。

老百姓可以讨论朝政,品评名士,而朝廷却不会因此而治罪。

特别是名士之间,抨贬朝臣大员,可随心所欲。那些被批评的人,若知道了还不能怪罪,更不能生气,反而要登门求教,甚至表示自己的谢意。若肆意报复,则会被人说他气度不够,心胸狭窄。

历史上,在建安三年,袁绍挑衅曹操。

曹操当时对袁绍多多少少有些顾虑,于是他的谋士,时任军师祭酒的郭嘉就上了这十胜十败的条陈。

这三国群雄之中,如果说最为曹朋喜爱的谋士,并不是人尽皆知的诸葛孔明。

他最崇拜的是贾诩和郭嘉,也时常会为郭嘉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感到难过。郭嘉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并不算太多。而这十胜十败,也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笔。

后世有砖家叫兽认为十胜十败之说并非出自郭嘉手笔。但曹朋坚定的相信,这就是出自郭嘉。如今,他有意在庞季和司马徽面前求名,而所谈论的,恰恰是袁绍和曹操的比较,所以毫不犹豫的就拿了出来。

庞季和司马徽,可说是面面相觑。

这十胜十败之说,如黄钟大吕一般,发人深省。

就连一旁文聘,也是连连点头……不说别的,就凭这份见识,足以令他高看曹朋几分。

“你是说,曹操必胜?”

一直保持沉默,站在庞季身边的少年,突然开口问道。

曹朋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正是。”

“若不胜呢?”

“啊?”

“我是说,如果曹操输给了袁绍呢?”

少年的言语中,不免有一种斗气的味道。

很显然,曹朋这番话虽打动了庞季和司马徽,却没有能真正的说服少年。

曹朋并没有急于回答,在庞季和司马徽的注视下,他沉吟片刻,抬起头道:“若曹操败,则苍生受难。”

————————————————————————————————

兄弟们支持太给力了!

一觉醒来,已经是新书第一。

老新感激不尽,拜谢,拜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