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美女眼里出可靠(1 / 1)

这当然也是套路。

WB编辑部专门安排人写的观后感,代价就是加班夜宵。

引来滚滚票房。

自古还是套路得人心。

扮丑的反差是套路。

撩拨每个人心底都有的青春萌动,也是套路。

电影拍摄期开始就各种宣传,炒作热点,首映前后更是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还是套路。

不破不立,易菲那种神仙姐姐的形象迟早会看腻。

再美的容颜也会审美疲劳,重复多了还会吐。

唯有有趣的灵魂才会永远发光。

所以她必须得破。

哪怕赵德柱不懂这个道理,但他说出来,易菲和陶正都懂这个道理。

还觉得他够狠,够犀利。

姚敏不需要担心这个,赵德柱给她设计的是收割。

以色侍人的特点就是大家都不玩儿走心的那套,妖艳百变感官刺激,又婊又立。

迎合大多数人内心暗藏的那种浅薄本能。

怎么勾人怎么收割吸引眼球就够了。

毕竟有品位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前凸后翘万人迷。

但这次易菲把品位范围极大的扩展了。

靠的就是这几个套路,扮丑,初恋情怀,话题炒作。

一股脑的让每个人都高雅起来,都能缅怀自己的青春。

再加上WB的全面推广,八月刚刚落幕的超级女生们都纷纷参与到怀念“初恋”的话题中。

最后仿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下沉到县镇级的大街小巷,忽然就随处可见半人高的电影海报!

那几乎真人大小的画面上,易菲背着拖沓的旧书包,穿着蓝白运动校服回眸轻笑的样子,像极了每个人心底的白月光。

用其他同行酸溜溜的形容就是,这特么哪里是电影宣传。

简直就是用一大群牧羊犬把肥羊往电影院赶啊。

学生必看,恋人必看,中青年必看,白领必看,女生必看,自然男生也跟着必看……

这种局面,可不就是人山人海的排队抢电影票?

而且越是排队越是来劲,那就越好奇这电影有多好看。

等千辛万苦走进影院之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也的确不会让人失望。

这桌美食就算是皆大欢喜了。

后来有人形容,《初恋那件事儿》这部电影,直接催生了好几个地产商对商业地产的决心。

推动了整个国内商业地产的进程,也加速了电影院的数量猛增。

电影院才是一片消费商业区最最核心的拉客主力。

大商超只是满足人们到来的基本生活需求。

堂食餐馆和专卖店是利润输出,人们不能饿着肚子逛街,但也不是人人都要下饭馆,更不一定非要逛街。

得有个吸引力的核心。

电影院就是起到这个作用的精神内核。

商业策划这么分析出来就丝丝入扣,毫无感情色彩。

商业中心只要有了电影院作为核心,完全可以开到县镇级市场。

这让好多地产商都有点茅塞顿开。

连天湖地产都闻声而动的开始搞研讨会。

更是有好几位总监、副总,跑到产业园这边来找赵总取经。

哪里还有三年前教赵老板做租车生意的轻慢。

这会儿都一口一个夏总建议,夏总考虑,赵总有什么看法。

心里估计都承认,莫欺少年穷这话真是活久见。

而且这部电影拉来了出品方、联合投资方,保底发行方,前前后后收了各方一个多亿的投资。

德喜影业的投资股份被稀释到只有百分之十几,最后能拿到的票房收益连一成都不到。

但从上映前,就已经血赚十倍,实际拍摄成本一千万都不到。

这种轻喜剧青春电影,本质上就是低成本制作。

更别提这部电影里面除了易菲、冠西哥,铁三角和杜明莎之外,一水儿的高职生跑龙套!

已经有超过一亿的现金收到德喜影业的账上,还有一堆前后期设备跟制作基地形成固定资产。

重点是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真正实现了夏姐给赵德柱在三年前就传授的,生意要大家一起赚。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现在是四面八方都在用力推,发行方全力以赴的卡掉别的电影,猛上这边的档期。

出品方给各地宣传打招呼,希望各级部门能推荐开绿灯。

联合投资方甚至拉着冠西哥到处登台见面会。

易菲主攻北方,冠西哥在南方较多,两人再往沪海会合。

影迷的轰动就可想而知了。

最最让人振奋的是,上面有关部门联合沪海市点名这部电影应该重点推广,正能量又青春洋溢,没有一点灰暗的地方。

触及到现在家长流行关注的早恋话题,却非常正面的升华成了自我蜕变。

然后沪海这边的出品方就想方设法的去开拓海外市场了。

其实有冠西哥在HK的票房号召力,HK方面已经有公司主动牵线了右岸跟焦盆的发行市场,更是直接安排了北美试映。

至于DVD二区和三区的版权,在首映后第三天就卖出去了。

赵德柱根本就忘了,这年头电影院还没那么多,而2005年光是国内DVD销量就达到了空前绝后的亿台!

可以说陈半桥想在电视上发力,差不多也是受到这种局面的影响。

以为电视屏幕才是未来。

但位面之子赵德柱仅仅知道手机才是王者,这么一个文盲都清楚的信息。

经过两年的骚操作,就站在了时代之巅。

2006年,这个后来被反复提起的年份。

在银幕数量远远不如后世的前提下,《初恋那些事儿》热映超过七亿的票房!

全亚洲十二亿,焦盆和右岸做出了巨大贡献。

易菲和陈冠西甚至不得不应那边发行方的要求,过去马不停蹄的道谢见面出席。

这进一步奠定了易菲在亚洲地区的青春掌门人地位。

焦盆人对这种长相正派,温柔端庄的御姐少女,有种文化上的难以抗拒。

伴随这种全民式的喜爱,大中华美少女典范的名头就这么安排在了易菲头上。

要知道,在粉丝经济更发达成熟的焦盆右岸,这种名头一旦形成,很可能就是好多年的王座!

无数妈妈级粉丝已经开始为易菲呐喊了?(????)??????

易菲自己都没想到,才十九岁的她,竟然以这种方式,意外的走出国门。

这是她自己最心心念念的国际化,没想到这样到来。

当然国内还是基本盘。

大银幕带来的画面震撼,那种似乎带着肌肤颗粒的胶片质感,轻易秒杀了DVD。

绝大多数DVD都是在精度有限、画质堪忧、音响衰减的电视上播放。

没法跟电影院比。

好多人就是顺着这部电影,从自家的DVD、电视机前离开,去看了场好多年都没看过的电影。

忽然发现,好像也不贵,但视觉听觉的差异太大了!

主要还是不知不觉间,电影院改进变化了,大家的收入也在悄悄提升,消费水平有了变化。

本来上一世就是在这个节点,几部大片带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中心的扩张。

这一世却把分水岭清晰的房放在了《初恋那些事儿》上。

放在了易菲身上。

不是她演得有多好,而是她恰恰以这样一部刚刚好的电影出现在最应该出现的时间节点上。

这就是时代成就个人的最佳例证。

这是赵德柱给易菲出这个主意之前,都没意识到的高度。

他哪有这个视野。

但在易菲看来就感受非凡了。

因为在这之前,国内输出到国外的电影,都得苦大仇深,黄土高坡的悲凉,人生哲理的艰难,社会万象的阴暗。

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是揭示社会深度,才能获得国外影展大奖的青睐。

谈论文化、文明,一个常见的问题的就是把文艺作品极其表现形式当主体,就像那春秋学院出去推广书法、京剧啥的,谁在乎啊。

其实文明和文化应该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认可的那些行为规范,就像花旗国一直在推广的普世价值观。

注意这两者的高下区别就很大了。

其实中国人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优点,譬如实用主义、天人合一、勤俭节约。

还有这部电影里面表现出来的青春萌动中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努力自信。

这是全世界都可以去推广的青春励志,没有什么大道理,很容易打动人。

陶正作为导演,真真切切的把这个主题升华了。

这种不涉及到意识形态、民族信仰的纯粹少年情感,才容易风靡天下。

让《初恋那些事儿》出人意料的走出国门。

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

如果光瞅着自家独占了这部电影的成果,鬼大爷才会来帮忙推动周边发展。

所以连在陶正的眼里,都觉得查尔斯见识非凡,高屋建瓴了。

更别提十九岁的少女明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