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态势既然已经清晰,就要考虑具体的事务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好比战争想要胜利,首先要明确战略,接下来才好确定战术。
眼下可以确定的是,他高务实在一段时间以内必将是朝廷说一不二的重臣,唯一有权力限制他的人只有皇帝,但皇帝非到万不得已也不会限制他。毕竟,皇帝刚刚再次展示了他与高务实之间的君臣厚谊,总不能立刻自打耳光。
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务实作为新首辅,如今正是烧那新官三把火的最佳时机。
至于危机,当然也有。
首先,因为皇帝不肯增补阁员,内阁由原先的六人缩编成了四人。虽说高务实因此成了首辅,但事实上去职的两位阁老一人属于中立派,一人属于实学派——每一个是心学派出身。
换句话说,心学派阁老在内阁中的人数占比提高了,实学派的阁老占比反而降低了。如今内阁四人,真要是按照人数计票的话,实学派与心学派其实成了2:2平。
当然,高务实作为强势首辅,这种计票不可能起效——他根本不会发起“大家举手表决”这种呼吁。
另外,赵志皋虽然是心学派的阁老,但由于前一次为了保住儿子而不得不向高务实输诚,已经在心学派内部有了“投敌叛变”的黑案底,现在更多时候恐怕都不得不追随高务实,至少不太可能与高务实强势作对。这样一来,高务实的优势地位便更加明显。
这还没完,沈一贯由于涉及药膳案而自顾不暇,也不得不暂时向高务实服软,继而“自我发配”去相度泰山、扫榻南京,做好皇帝封禅泰山、拜谒孝陵的前期准备工作。
如此一来,高务实在内阁、在整个朝廷中枢,一时间就完全失去了平级制约,可谓“独掌相权”。这带来正反两个影响:
他权力极大,此时可以推行他想推行的几乎一切政策;他危险极高,任何政策的推行都由他完全负责,也为此承担全部后果。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潜在风险,那就是刚才提到的“申侯”问题。
如今的高务实与皇后、皇嫡子母子已经深度绑定,形成了如周幽王时期“申侯-申后-宜臼”一般的利益共同体。此时此刻,“周幽王”的态度是最关键的。
如果幽王觉得这一格局没有问题,申侯权力大点就大点,反正也不影响我周天子的地位,那么一切照旧,天下安泰,四海升平。
如果幽王觉得这一格局很有问题,申侯的权力已经大到无法制约,不仅让我这周王只能事事迁就于他,还能影响我百年之后朝廷的格局,甚至由于储君也被申侯控制,那我这个周王有没有必要活着,其实也看申侯怎么想……若是如此,麻烦就大了。
“申侯-申后-宜臼”模式对于周王本人最大的威胁就在于这是个强强联合,他们甚至强到可以随时抹除周王本人而不必担心任何政治反噬。
想想看,申侯实力强大,在朝中树大根深不说,自己还有兵权,可以调动大军随时开进京师,确保朝廷中枢不能脱离他的掌控;
申后是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是周王的敌体,一旦周王突然驾崩薨逝,申后就有了代行天子之权的合法性,一时间懿旨等同圣旨;
宜臼作为申后长子,虽然作为王太子时并无实权,但他拥有最正统的名义、最尊贵的身份,可以在某些时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比如周王暴毙,只要宜臼宣布一切无异,其他人就没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然后宜臼继位,申氏集团彻底把持周王朝朝政。
在中国的历史上,重臣不得结交太子乃是一项潜规则,甚至是明规则,原因就在这里:你已经是手握大权的重臣了,如果还能控制太子,那你直接把皇帝弄死,推太子继位,之后可不就再无掣肘?
不仅太子,理论上所有具备继承权——哪怕是顺位继承权的皇子,都是朝廷重臣不该结交的,因为一旦你这个重臣手里的实权与皇子的继承权相结合,那么皇帝本人就立刻处于一种可以被取代的危险位置。
你要是皇帝,你也不答应啊!
不过如今的局面还没坏到那个程度,大明自有大明的政治惯性,也有大明各种制度互相限制的作用存在,皇帝还不至于担心没有开府实权的首辅会铤而走险干掉自己,推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继位。
关键是,目前皇帝与高务实还没有什么严重矛盾,高务实看起来也似乎没有把自己推上这条绝路的必要,甚至他还早就明确了他将来想要的是什么——南疆嘛。
南疆?对于皇帝而言,这本来就不是大明的固土,许诺出去并不心疼。甚至,如果将来南疆掌握在一位汉臣手中,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这样一来南疆在名义上还成了大明的国土了,这不也是一种开疆拓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