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以史为鉴4:周礼并不完美(1 / 1)

明末妖僧 沉渣 1580 字 2个月前

王承恩脸色瞬间变得古怪起来,想提醒又不敢提醒,一时憋得难受至极。

崇祯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犯了错,忙自我解嘲道,“朕谬矣,彼时的‘小人’非如今的‘小人’也。”

刘慧明呵呵一笑,道,“陛下,从这一条罪状,我们可以发现商朝的一个危机?”

崇祯忙问,“什么危机?”

刘慧明道,“贵戚、旧臣把持朝政,而且已经很严重了,商纣王政令难行,不得不提拔任用一些下等人。”

崇祯点头不已,“爱卿说的是,贵戚专权困扰朝政几千年,直到北宋才解决。”

刘慧明道,“这算是变法吧?”

崇祯勉强地点了点头。

刘慧明笑了笑,又问,“纣王把几个大的诸侯国国王抓到京城来关着,陛下有没有发现问题?”

崇祯秒懂,“此举说明诸侯国已尾大不掉,只是此法未免太残暴?”

刘慧明笑道,“那毕竟是一千多年前,当时候的人还没现在这么聪明,毕竟社会在发展嘛,人也是越来越聪明的。。”

崇祯和王承恩哈哈一笑。

刘慧明又问,“那这算不算变法?”

二人齐声道,“算。”

刘慧明接着道,“纣王对祭祀敷衍了事,其实也可以换个说法,就是他减少了祭祀的规模和频次,其实也是一种变法。”

这下崇祯和王承恩都不同意了,但刘慧明自有让他们信服的理由,“陛下,王公公,你们不妨细想,自古至今,祭祀的规模是不是在逐渐缩小,每年要祭祀的次数是不是也在减少?”

二人又被问住了。

刘慧明道,“我总结了一下,商纣王的变法,主要是以下条,一是减少了祭祀,节约了大量物资;二是罢黜勋贵和老臣,任用平民;三是打击地方势力;四是加大了田猎次数以此来编练军队,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

刘慧明道,“可以说,商纣王的变法是成功的,他征服了东夷就是证明。”

王承恩不满地道,“那为何还是亡国了?”

刘慧明笑了笑,道,“因为他的成功只是暂时的,反对势力一直都在暗中积蓄力量,而纣王还沉浸在变法的成功中浑然不觉。后来东夷又叛乱了,而且规模还很大,纣王便调大军前往镇压,导致京畿之地防御薄弱,因此被早已成气候的周国偷袭成功。”

崇祯想起刚才刘慧明说得商纣王之死,不由得后背发麻。

刘慧明又道,“关于商朝的灭亡,我的理解是商朝亡于贵族势力对纣王变法的反扑。我现在就可以做一个复原,殷商从建立到纣王时已经五百多年了,能分封的地都已经分封得差不多了,朝中的官位长期被勋贵把持,而地方上又形成了几个超大的诸侯国,可以说此时的殷商朝廷已经内忧外患了,帝辛登基以后便实施了一系列变法,他的想法是通过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他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在地方诸侯和朝中大臣内外勾结下身败名裂了。”

这个结论太震撼了,崇祯和王承恩不想认可都不行,只是他们的脸色实在太难看了,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三观破碎后的茫然感。

刘慧明笑了笑,道,“像商纣王这样,亲自施行变法最终死于反对势力的反扑的人还有一个,就是隋炀帝,他们都是蠢人。”

崇祯脸色的表情复杂至极,问道,“难道你对隋炀帝也有不同的看法?”

刘慧明笑了笑,道,“肯定有的,但是我不想说了,陛下有空了不妨自己琢磨,不过要换一个角度。”

崇祯的三观已经碎了一地了,见刘慧明不说,他也不想听了。

刘慧明喝了口水,笑了笑,道,“与商纣王和隋炀帝相比,秦孝公、宋神宗可就聪明多了。”

崇祯脸上阴气一闪而过,刘慧明心里咯噔一声,心道不好,怎么把帝王心术说出来了,这不是找死吗?

喝了口水,刘慧明继续说利益分配的事情,“陛下,王公公,我刚才说了,历史发展到商周之交,关于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尝试着解决,但最终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崇祯点点头,“爱卿说得有理。”

王承恩插话道,“刘侍郎,你的意思是不是这个问题最后被周公解决了?”

“对!”刘慧明拍了拍手,道,“武王和周公两次封藩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分配土地、财产和女人。”

“是,是!”王承恩连忙应道,“咱家也是这么想的。”

刘慧明道,“具体的做法就是分封,封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各诸侯国的,包括财富和女人。各诸侯国只需要每年给周室进贡一点儿表示一下就行了,比如楚国是给周室进贡茅草的,秦国是给周室养马的,其实就是个弼马温。”

“哈哈!”崇祯和王承恩同时笑道,“说的得有趣!”

刘慧明道,“陛下不妨想想,当时参与分封的都是些什么人?”

崇祯想了想道,“都是功臣和周室子弟,以及前朝的遗老。”

刘慧明点头,“其实就是贵族,而平民是没资格参与分配的,只能被分配,是不是?”

王承恩点头同意。

刘慧明道,“这是历史上第一股势力,也就是贵族势力,你们同意吧?”

崇祯想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道,“德华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何意思?”

刘慧明笑道,“臣准备用三天的时间把这个问题讲明,只是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听。”

崇祯点头道,“先生读书的思路与大明士子截然不同,朕深受启发,先生尽管讲,可以毫无禁忌地讲,朕一定要听完。”

“臣谢陛下隆恩!”刘慧明行了一礼,接着道,“为了保持这种封建体系,周室特意制定了一套完整礼仪来规范各诸侯,诸如爵位、宅邸的大小、马车的规格等等,这就是周礼,我说的没错吧?”

“是,是,没错!”崇祯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这些知识他就很了解了。

刘慧明道又问道,“那陛下可知,武王和周公这两次封藩是按什么原则来的?”

崇祯意思僵住了,问道,“先生此言何意?”

刘慧明笑了笑,道,“我之前说三皇五帝到商末基本上是按需分配的,那武王和周公这一次按什么来封的?”

崇祯想了想,表示不懂。

刘慧明淡淡地吐了四个字,“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崇祯和王承恩同时愣住了,王承恩问道,“不知此何意也?”

刘慧明解释道,“这个‘按劳分配’有两层意思,一是按劳动分配,俗话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另一层意思是按功劳大小分配。”

刘慧明一解释,崇祯瞬间就明白了,颔首道,“不错,先生言之有理。”

刘慧明叹了口气,话锋一转,道,“虽说周礼很完备,但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说周礼其实并不是那么完善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