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 ,统统送去南京养老(1 / 1)

第1411章,统统送去南京养老

此外就是大明朝廷的税收情况等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些年,朝廷征收上来的税银一年比一年多,现在朝廷一年能够征收到的税银已经超过五亿两白银。

这是一笔庞大无比的数字,一年征收到五亿两白银,朝廷国库都装不下,为此不得不再修建了一片仓库。

另外,除了税银之外,实物征收方面,像粮食、布匹、茶叶等等,也是连年增长,比起以前来翻了很多倍。

朝廷设置在各地的粮仓早就已经囤满了粮食,吃都吃不完,单单是朝廷征收上来的这些粮食都足够整个大明吃上几年的时间。

这些在以前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在弘治九年的时候,朝廷一年征收上来的税银还不到三百万两,这其中好包括了纳银开中之后的盐税在里面,整个大明朝,各个地方征收上来的税银少的可怜,很多时候,江南一个富裕大县城一年竟然仅仅只能够征收到十几两银子,根本就让人难以置信。

至于征收上来的实物也是连年减少,大量的土地依附到了有功名的举人、士绅之下,逃避朝廷的税收,设置各地的粮仓很多时候都是空的,以至于赈灾的时候经常发现无粮可用。

如此巨大的差异,弘治皇帝是看在眼中的。

这其中固然有大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每年都可以从海外掠夺会海量的财富,再加上大明领土的不断扩张等导致税收的增长。

但刘晋实行税务改制,设置税务衙门,采用强力手段征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个,那些富裕的士绅、商人即便是赚了再多的银子,也不会交一个铜钱上来。

其次就是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将税收收入纳入了重要的考核指标。

尸位素餐的官员有,但大部分当官的还是想要往上爬的,自然而然就要按照刘晋这边的去做,积极、努力的配合税务衙门在地方征收税收,以提高自己的考核指标,获得升迁。

这些弘治皇帝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所以他一直以来也都是全力支持刘晋。

现在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也是认真的思索起来。

自己是不是要给刘晋更大的权力,让他能够更好的贯彻制度下去。

至于刘健、李东阳、谢迁、张懋、佀钟这些人来说,一个个都是皱着眉头。

这事情他们当然也是清楚的,甚至于很多时候他们都出面去替一些官员说法了。

他们很清楚,很多官员的情况,甚至于说他们自己,其实很多时候都还是老旧官员的做法,不思进取,不作为,很多时候都是最上面这些官员带头的。

“诸位爱卿,大家都说活吧。”

弘治皇帝扫视一圈,看了看在场的大臣,笑了笑说道。

要是以前嘛,自然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但是这一次年假期间所出现的诸多事情和问题,比如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冒着严寒返乡很容易出事,再加上路匪恶霸、黑店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刘晋最先提出来的,其他的官员难道就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

肯定有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管这个事情,因为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来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些老百姓的生死。

只要不出现饥荒、民变之类的事情,他们根本就不关系老百姓的生死,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老百姓的生死还不如他们踏雪寻梅重要呢。

此外,火车的开通,火车站这种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公共秩序、卫生很容易出现问题,可是对于这些官员来说,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事情。

这显然是不行的。

时代变了。

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的集中、城市的扩大,都会来到大量新的问题,这其中对于官员的及时反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出现问题要及时的去解决,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等问题变的严重了才来去想办法解决。

就好比如,如果类似于天花这样的疾病在城里面蔓延的话,如果没有及时的控制,整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要死掉多少人?

以前官员的那种作风,它能够去应对新出现的这些问题吗?

很显然,肯定是不行的。

不作为、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官员极有可能会对大明造成巨大的损失。

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说。

以前的大明就像是一个牛车,慢慢悠悠,当官的无所作为反而是好事,只要能够清廉,维持地方安定与秩序就够了。

可是现在的大明就是轰隆隆高速前进的火车,速度很快,当官的作为驾驶员,自然是要精神集中、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各样突发情况,否则一旦火车翻车的话,损失就惨痛了。

“陛下,如今我大明正处于一个大时代的开端。”

“迅猛发展的工厂、作坊还有海外的贸易和殖民,还有我大明每年都在扩张的广袤土地,迅速增长的人口。”

“这些都是以往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故而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办法再借鉴历史,而必须要有所开拓创新。”

“治国之道首在治吏,官员也需要紧随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这样才能够更好辅佐天子治理国家。”

刘健和身边的李东阳、谢迁等人互相看了看,见大家都让他站出来发言的意思,没有办法,只能够思索一会站出来发言。

他首先就是表面了一个态度,那就是现在时代已经在发生巨变,官员不能在和以前一样翘着二郎腿、喝着茶过逍遥日子了。

官员也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进步,对官员的要求也要不断的提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治理好这个日益庞大的大明帝国。

“刘晋所制定的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正是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利国利民的政策!”

“对于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朝廷应该要给予惩治。”

“只是吏治改革和考核制度之下,官员的升迁注重政绩,官员个人道德并不重视,也是很容易出现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不择手段。”

“像在一些地方,有的官员为了修路、铺桥,强制要求地方的士绅和百姓出银子、出力来修建水泥马路和建新桥。”

“有些贫困之地,老百姓本就艰难,竟然每户要拿出十多两银子来修路、建桥。”

“这修路铺桥自然是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好事,但也要根据地方的情况来做,有些官员不愿意逼迫百姓和士绅,这考核升迁上自然就要吃亏。”

“这也是很多官员反对考核制度的原因。”

刘健的态度还是很明确,考核要考,尸位素餐的官员也是要惩治,但这个考核制度本身可能不够完善,地方官员为求政绩,很容易就逼迫地方老百姓去做一些大家不愿意做的事情。

“嗯~”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微微点头。

刘晋则是皱着眉头,刘健所说的事情,刘晋自然是知道的,确实是有这样官员,为了政绩不择手段。

比如鼓励生育方面,提倡大明人多纳外族小妾,或者是购买奴隶来多生孩子,这样一来的话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会很快。

为了基建,也确实是有逼迫地方士绅、百姓出钱出力去修路铺桥的事情,一些穷地方甚至于还闹出事情来了。

“陛下,臣也以为对于那些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应该给予惩治,不过这个考核制度方面也是要改一下,不能操之过急,有些官员急功心切,不仅仅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严重的影响了地方的安定。”

李东阳想了想也是站出来表态。

不作为的要惩罚,但考核制度方面也要继续完善下,不能只看成绩不看成本或者是造成的后果之类的,还是要综合去考量的、

“刘公、李公所言甚是,碌碌无为、尸位素餐之官员,还不如回家去中种红薯,当官就要为民做主,守牧一方就要带领一方百姓发家致富。”

张懋也是跟着发言,相对而言,他自然是更支持刘晋的。

一个个大臣都跟着纷纷发言,其实意思都差不多。

大家都是人精,都从弘治皇帝的这里读懂了弘治皇帝的意思。

对于弘治皇帝来说,他是决心有所作为,有大作为的君主,自然是不会容忍那些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官员,更何况一开始都说了,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幕,大明帝国处在这样的位置上,自然是不能再和以前一样了。

更何况,大家也都不愿意去过以前的那些苦日子。

以前朝廷苦,皇帝苦,他们这些当官的日子也不好过,别的不说,薪酬待遇低的可伶,不想当贪官都难啊。

现在朝廷有钱了,官员的薪酬待遇也是已经提高了很多倍,大家日子好过多了。

“既然诸位爱卿的意见都比较一致,那就这样定了,对那些不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员,统统送到南京去养老!”

弘治皇帝看了看众人说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