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吕夷简的算盘(1 / 1)

翌日。

一封诏令由中书签发。

诏,苏、湖、秀旁近州兵疏导积水,修堤,令江淮发运副使、知泰州张纶,及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董(监督)之。

遣直集贤院徐奭往之,促其役。

王相公府。

傍晚时分,王曾又将吕夷简叫到了家里,昨日承明殿中,官家竟然涉政,且太后也没有反对。

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事,必须好好商议一二。

后院。

还是熟悉的位置。

“坦夫,对于昨日之事,你有何看法?”

本来,这场谈话昨天就该进行的,但昨天晚上王曾这边有事耽搁了,所以才会推到今天。

经过一天的思考,吕夷简回答的很是干脆。

“官家恐有亲政之意。”

其实,吕夷简早就看到了苗头,自打他姐夫上了那堂课之后,他便有一种预感。

当今的官家,年纪虽小,却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

之后,又有晏殊上书一事,此事无疑是印证了他的猜想。

这一结果,既让他惊喜,又让他忧虑不已。

闻言,王曾默默点了点头,他的消息要比吕夷简更灵通一些,他的看法和吕夷简是一致的。

只是,王曾也不知道,此事到底是福,还是祸。

最近这几个月,官家的表现虽然远超预期,但官家今年毕竟才十三岁。

他只听说过十三岁的神童,但神童更多是文学上的天赋。

文学和治国,完全是两回事。

前者靠的是天赋,后者靠的是积累,性质截然不同。

因此,王曾不是很赞同官家直接亲政。

若是时间往后再推两到三年,他肯定会支持。

“唉。”

沉默半晌,王曾微微一叹。

多事之秋啊。

内有太后专政,外有丁谓等奸党,如今官家又欲亲政,这时局,简直是一团乱麻。

“王相,可是另有高见?”

和王曾不同,吕夷简是支持官家尽快亲政的。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他已经权知开封府,下一步便是出将入相。

但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的位置就那么多,如果时局没有大的变化,他不知道还要熬上多久。

尽管他今年才四十多岁,还等得起,可权力这东西,谁不希望要的更多,来的更快?

王曾缓缓道:“官家实有圣君之相,然尚在幼冲之年,若是亲政,对于国朝而言,只怕是福祸难料。”

“王相所言,确实入木三分。”

吕夷简斟酌片刻道:“坦夫亦是赞同,不过,如若继续维持现状,亦不可取也。”

“何所言?”

王曾眼中闪过一丝意外,这样的回答,和他预想中的可有些不太一样。

在他的印象中,吕夷简向来是那种老成持国的人。

吕夷简坦言道:“宫中之事,坦夫亦有所闻,官家平时里看到的札子,皆是过去之政。”

“且,太后诏我等议政,亦是将官家摒除在外。”

“如此一来,对于官家的成长,却是大有所害。”

今日的吕夷简也算是豁出去了,虽然眼下只有他和王曾两人,但这等话若是传到太后耳中,绝对是大不逆之言。

只是,他也很清楚,以王曾的性格,极大概率不会支持官家尽快亲政。

所以,吕夷简思虑再三,觉得有必要冒点险。

风险和收益并存,官家想要亲政,仅凭他一人,绝对是独木难支。

王曾的支持,很重要!

身为北方士人的领头人之一,如果能获得王曾的支持,也就意味着北方士人的支持。

虽然北方士人暂时受到了打压,但北方士人集体仍然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有王曾的支持,吕夷简再动用吕家的关系,推动官家亲政一事,大有可为!

另一边,听到吕夷简的逆言,王曾沉默许久。

他在分析吕夷简的意图。

事出反常即为妖!

素来稳重的吕夷简,今天竟然说出了这等‘大逆不道’的言论,必然有其深意。

吕夷简是想取‘从龙之功’啊。

这一点,并不难猜,官家如今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但如今的情况像极了东汉故事。

吕后听政之际,天子亦是幼冲之年,朝堂内外皆有吕后一言而决。

所以,用‘从龙之功’来形容,很贴切。

自古以来,从龙之臣,出将入相只是寻常,吕夷简出自东来吕氏,系出名门,他的叔叔更是位列宰辅。

(PS:吕蒙正和吕夷简虽然是出自同一个吕氏,但自吕蒙正和吕蒙亨,也就是吕夷简父亲那一辈,双方便分家了【有点忘了,也有可能是吕龟图,吕龟祥祖父那一代分的家】,一个在洛阳,一个在东来,不过,分家不久,他们的关系仍旧很是亲密)

有此出身,吕夷简想要更进一步,实属正常。

王曾担心的不是吕夷简的野心,而是担心官家能否担得起天下之重。

一个国家的担子,重若千钧,一个孩子真的能扛得住吗?

‘罢了。’

思虑片刻,王曾心中有了主意。

“坦夫所言,确是谋国之言,官家确应多多参与听政之务。”

听到这话,吕夷简顿时心中大定。

此计,成了!

不过,促成听政之事,他还需要仔细筹谋一番。

做事得讲究方法。

如果由他直接上言,等待他的只怕不是扶摇直上,而是贬黜出京。

太后显然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且此时太后又手握先帝遗诏,占据着大义。

所以,这事只能从长计议。

先找一人上书,行那投石问路之举。

……

……

……

福宁殿。

李杰并不知道王曾府中发生的事,虽然皇城司被他掌握了一部分,但像王曾这样的高官,即便是皇城司想查,也不是容易的事。

现在的他,正在看张纶,准确来说是范仲淹之前呈上来的札子。

天禧末年,泰州那边海侵现象严重,海水倒灌,淹没了大量的良田,因此方有了这份札子。

半晌,李杰放下了札子,然后走到窗边,向着南方的天空看了一眼。

他很希望尽快在朝堂上看到这位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典范。

调范仲淹去苏州治水,想必他对这份差事应该会很满意。

毕竟,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