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灾情初现(1 / 1)

天下枭雄 高月 872 字 2个月前

五天后,隋军千余艘战船分走数趟,将高丽国库的物资全部运到了绫罗岛中转,岛上有不少巨大的山洞,当年是隋朝水军储藏后勤物资的天然仓库,足以容纳从平壤城运来的物资。

杨元庆留下沈光率领五千士兵守岛,又留下三十艘战船,他则亲率千余艘海船满载着第一批粮食四十万石粮食,浩浩荡荡向渤海驶去。。。。。。

时间已经渐渐到了九月下旬,从南到北,各地陆续进入了秋收,但今年的收成却格外惨淡,一场大业六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席卷整个北方,河南、河北、河东、关中、关内,秦岭淮河以北各郡无一幸免。

各郡的受灾程度和官府的抗旱力度有直接关系,唐朝由太子李建成亲自出任安抚使,赴各郡督查抗旱,又从巴蜀和荆襄调度官粮赈灾,将旱情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隋朝也是极为重视这次夏秋连旱,杨元庆早在八月便任命杜如晦为旱情监察令,并由御史台派出三十名监察御史分赴各郡督查抗旱。

在中央朝廷的强力措施之下,隋朝也抗旱有力,尽管灾情严重,不少河流都干涸见底,但隋朝各地的收成也能保住近半。

再加上隋朝已有充足的储备粮,从八月下旬开始,数十万石粮食便陆续分拨到河北和中原各地官府,用以赈济灾民。

杨元庆下达了严令,若发生一人饿死的情况,从太守到县令,就地罢免,十人以上饿死,县令处斩,百人以上太守处斩。

正是朝廷的及时拨付粮食和楚王严令,使得各地官府空前重视抗旱赈灾,以至于隋朝的旱情最为严重,几乎全境皆旱,却同样是灾情平稳,没有出现任何恐慌局面,一直到九月下旬,各地的监察御史都没有发现一例饿死人的情况。

但青州却是另一番景象,青州七郡:齐郡、鲁郡、琅琊郡、东莱郡、高密郡、北海郡、济北郡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灾人祸。

旱灾、兵灾一起袭向青州大地,先是窦建德军和宋金刚军队的混战,窦建德击败宋金刚军队,宋金刚逃至海边,被愤怒的渔民杀死。

紧接着,刘黑闼不愿交出军权,窦建德和刘黑闼的军队也爆发了青州大战,战争一直持续到九月上旬,因为隋军大举屯兵黄河北岸,窦建德才被迫和刘黑闼讲和,两军罢战。

但此时,严重的灾情已无力挽回,兵旱双灾使青州大部分郡县都颗粒无收,斗米涨到万钱,饥民沸腾,数十万饥民拖家带口逃向中原,逃向黄河北岸,所过之处,草根掘尽,树皮都被剥食一空。

青州大地,一座座县城的民众倾城而逃,县城沦为鬼城,村庄沦为鬼村,千里荒凉,举目不见人烟。

从清河郡、平原郡到渤海郡的千里黄河水面上,数千艘渡船昼夜不停地运送灾民,将一船船灾民从黄河南岸运到北岸。

隋王朝早有准备,在清河郡的茌平县,在平原郡的平原县,在渤海郡的滳河县,建立了三大赈济中心,搭建了一万四千顶帐篷,用以接纳从青州逃来的饥民。

朝廷为此已预先拨付了十五万石紧急救济粮,并派出了三百名官员主持救济,动员数千国子学士子协助安置灾民,杨元庆甚至事先下令,派出五千名女护兵为灾民治病疗伤。

平原县的灾民安置点位于平原县以南三里外的黄河岸边,这是三个赈灾点中最大的一座,由八千顶帐篷组成,占地上千亩,从九月初出现饥民潮到九月下旬,已经先后有三十余万青州饥民逃到这里。

整个大营内人山人海,人流汹涌,由两百名官员和五千士子来安置这些灾民,隋军并派出一万士兵维持饥民大营的秩序。

这天上午,杜如晦在几名官员的陪同下,前来难民营中视察,大将秦琼也一并陪同着他。

大营内,所有帐篷几乎都住满了青州灾民,臭气熏天,到处是哭声喊声,令人心情焦虑。

这座大营的负责官员是大理寺少卿裴晋,副手是一名年轻的官员,去年科举的状元褚遂良,他出任马邑郡长史,因安置灾民得力而被临时调来协助裴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