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一代,风气开放最甚,尤其是婚嫁一面,比之前朝和后朝都要宽松上许多,《贞观律》中便有明文定论,孀妇独守三载,便可再嫁,甚至有些边州为充实人口更是鼓励孀妇再嫁。
民间尚且这般,皇室便更加如此了,自大唐开国至今,凡公主外嫁,有驸马早亡的,几乎就没有过公主独守的例子,甚至三年远远不到就已经再嫁了。再加上有李世民“珠玉在前”,李恪再怎么做,都显得情有可原,有例可依了。
此事外面传地已是沸沸扬扬,当及早定下,有了李世民发话,李恪回了东宫的次日,内宫便给武府发出了令书,纳武氏长女武顺为太子良娣,择今日迎入东宫。
宫中的令书并未下到武川侯府,而是直接下给了武府,这也就是默认了武顺是在亡父后回了娘家的女子,以武氏女的身份进了东宫,而非亡夫之妇了。
长安城,丰乐坊,武府。
当宫中的册封令书传到了武府,杨氏也是大为诧异,近来长安城中传的沸沸扬扬的消息杨氏也早已知道了,但没想到是最后竟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杨氏大惊,一时间不知所措,待缓过神来后连忙就把武顺叫来了武府内院,问询此事。
“不知阿娘唤儿来此是为何事?”杨氏叫地匆忙,武顺隐约也能猜到杨氏唤她来的目的,故作不知地问道。
杨氏把手中刚刚宫中送来的令书递给了武顺,对武顺道:“这是方才宫中送来的令书,你且看看吧。”
自打昨日李恪出宫后,武顺便知李世民已着李恪纳武顺为妾,但却还不知给的是什么名分,武顺听得宫中已经送来了令书,心中竟也有几分期待,连忙自杨氏的手中拿过了令书,便看了下去,当武顺看到文中所写的“良娣”二字时,不禁疏了口气,竟也多了两分欣喜。
李恪内院女子虽然不多,屈指可数,但妻妾等级却还是丝毫乱不得的,武媚娘为太子妃,太子妃下则设良娣、良媛、承徽、昭训、奉仪等,而良娣置两人,位正三品,仅次于太子妃。
当然了,在李恪的东宫内院中却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嫁入大唐的吐蕃公主朗日林芝,朗日林芝因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亲妹,故为侧室,在太子妃之下,良娣之上。
良娣虽是妾份,但也是妾之首,如今两个良娣之位都是空置,只待武顺入东宫便是唯一的一个良娣。
武顺虽然还年轻地很,武顺比起李恪还要年少上两岁,不过二十有四,现在的她被册封为太子良娣,只待她再尽快为李恪诞下儿女,将来她最差的情况也是郡王生母,一生富贵自然是不愁了。
而这对于武顺而言,这不过只是开始而已,将来若是李恪登基,位次太子妃的良娣武顺几乎便是板上钉钉的四妃之一,还可是尝试着问鼎贵妃之位,若是运气再好些,就是封后也并非全无可能。
要知道,现在的李恪生母杨皇后,在当初李世民为太子的短暂的几个月里,李世民给的位份就是太子良娣,和现在武顺一般无二,杨皇后可以,她武顺为什么不行?
就在武顺看到令书的一瞬间,她的心态几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小心、谨慎依旧,但有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已经在她的心底慢慢地滋生了出来。
杨氏看着武顺模样,武顺脸上还挂着些笑意,对武顺问道:“顺儿,这是何故?”
武顺回道:“阿娘,这令书上不是已经写地很清楚了吗?陛下下令,着儿为太子良娣,入东宫侍候太子。武川侯府那边儿已经打点妥当,只怕儿入宫也就是这两日的事情了。”
令书上的东西杨氏自然看得懂,真正叫杨氏疑惑的是此事来地太过突然了,杨氏问道:“陛下怎会突然下这等旨意。”
武顺回道:“陛下的心意岂是我等能够揣测的,这儿也不知,不过也许是对咱们武家特别眷顾吧。”
杨氏有些担忧道:“陛下突下旨意,你又突然进了东宫,若是叫媚娘知道此事,不知道媚娘会作何感想,只怕是难做地很呐。”
杨氏所言倒也有些道理,武媚娘是太子妃,李恪的正室,突然皇帝下旨,将自己的阿姊武顺封为李恪的侧室,而且还是仅次于武媚娘这个太子妃的良娣,这叫武媚娘作何感想,武媚娘自然难免担忧和不悦。
杨氏说的本不错,但这话到了武顺的耳中,却又是另外一个味道了,什么叫武顺进东宫,武媚娘作何感想,武顺和武媚娘同为杨氏之女,难不成因为武媚娘,武顺便不能嫁于李恪,便活该顶着外面的风言风语孀居一辈子才好?
武顺抬起头,反问道:“儿和太子之间的事情当初本就是媚娘的意思,儿和太子如此也不是一两日了,阿娘难道是第一日知晓吗?阿娘为何早不过问?”
武顺私为李恪侍寝已有数载,就连外面的人都知道了,杨氏自然不会不知道,杨氏清楚当初武顺这么做是为了巩固武家的利益,故而杨氏佯做不知而已。
其实这些年武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多多少少对杨氏还是有些不满的。在武顺看来,当年如果不是杨氏早早地将自己许配了贺兰家,兴许武家和当年的楚王府联姻,嫁给李恪成为正妻,成为现在太子妃的就是武顺了。
杨氏看着武顺的反应,也知道自己有些失言了,杨氏忙道:“娘并非此意,你和媚娘都是娘亲生的闺女,娘都待之一般,并无高低之分,娘只是担心你们日后同在东宫,万一有什么不和,会伤了姐妹之情。”
武顺道:“古之娥皇、女英亦是姊妹,她们共侍帝舜,不也同样姊妹情深,著成佳话吗?前人可以,咱们姊妹自然也可以。”
知子莫若母,武媚娘和武顺都是杨氏亲出,他们俩的脾气杨氏都再清楚不过了,她们两都不是甘居人下,轻易退让的性子,但李恪只有一个,她们长此下去,又哪有不相争的。
杨氏道:“唇齿共生,尚且有互相伤及的可能,娘只是担心日后你们同在东宫,相处地久了,为争太子宠爱,难免也会偶有摩擦。”
武顺闻言,笑道:“儿是长姐,将来儿若当真与阿妹有不和之处,儿也自当让着些阿妹的,而且咱们总归都是一家人,不管将来如何,阿娘都是太子的丈娘,阿娘又何必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