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院子里,白颖宇、白景怡、白景双、白景武、白景陆、白敬业、白敬生、白敬功、胡总管和儿子胡玉铭,还有白家第四代几个小娃娃,一律的新衣新帽,颇具喜庆气氛,一大群人乱乱哄哄站在院中聊天,都等着老太太出来呢。
白景双问白敬功,“听说你这趟去安国差事办得挺好?现在几年级了?还得几年毕业?”
白敬功胸前吊个照相机,准备拿来给老太太拍照,听到二伯询问,马上回答,“那都是涂二爷和许先生照顾我,今天大学四年级,眼看着就要毕业了。”白敬功的年龄倒是比电视剧里大了那么一些。
白景双叹道,“时间过得还真是快啊,怎么,今儿不上课?”
白敬功答道,“奶奶七十大寿,我请了三天假!”
“缺的功课回头可得补上,不能落下了。”白敬业看着白敬功,心头微微叹息,哎,以后伺候爹娘的事儿只能交给你们了。
老太太终于出来了,院里的人忙闪开一条路,人们乱哄哄地说着祝寿的话,白敬功举起相机拍照,镁光灯“扑“地一闪。白氏文一愣,“吓了我一跳!“
老宅大门口,白文氏在人们簇拥下刚出大门又愣住了,门前停着一辆崭新的福特小汽车,后面跟着一大串马车、黄包车、大车。
沈隆忙打开车门,“銮驾预备多时了,请老佛爷上车,这是儿子孝敬老佛爷的寿礼!”众人欢呼叫好。
白文氏高兴地在人们搀扶下上了汽车,沈隆坐到了司机旁,老太太又招呼白敬业、白敬功和坐在她旁边,大家纷纷奔向自己的马车、黄包车。
沈隆吩咐司机,“大宝,开慢点儿,叫后边儿都跟上。“汽车起动,后面跟着长长的车队向胡同口驶去。
海淀花园,汽车停在门口,景琦扶白文氏下车。祝寿的人们跑了出来,管家站在门口高喊,“二老太太驾到!”
进了大门地下铺的全是“藏红花”式样的花纹,祝老太太福寿绵长,白文氏的脚踩在满地的“藏红花“上,在人们簇拥下缓缓前行,进了院内,二十名和尚列队恭迎,住持和尚躬身合十道,“二老太太千秋,多福多寿。”
白文氏忙合十还礼,后面跟着四个托着大方盘的仆人送上礼物,“这是二老太太送各位高僧每人一身烫金的袈裟,这个金钵是专门敬方丈您的。”
寿堂院里面,七十盆牡丹摆成一个大寿字,布在院当中,管家再次高喊,“七十盆牡丹仙子贺寿,二老太太寿比南山!”
白文氏笑着点头,在人们簇拥下进了寿堂,寿堂内迎面挂着“释迎“、“药师“、“阿弥陀佛“三世像,两排长条大案摆满了客人们送的寿礼。
见沈隆和白玉婷扶白文氏走进,管家忙上前指着装有大米、小米、高粱米、黑米、鸡头米的五个小口袋解说道,“二老太太请看这五色米,这是大老太爷特意派人从西安送来的,五谷丰登,四季兴旺!”
白文氏感慨,“大哥看破浮华,超世脱俗了!”
老太太入座之后,以沈隆、玉婷为首,白氏子弟站了一片,全跪下了,在司礼“一叩首”、“二叩首”……声中,众人磕了三次头方站起。
白文氏开心地散发赏钱,然后又是放生又是赏钱的,好不热闹,路过的老百姓见了都羡慕不已,全都夸白家老太太有福气。
忙完这些就开始唱戏,依旧请的是万筱菊,这回白玉婷就更不看了,她正抱着孩子哄呢,这已经是她第二个孩子了,夫妻俩美满着呢,沈隆看着这一幕心里叹道,这人呐就是不能太闲了,一闲下来就容易出事儿,无所事事的白玉婷把心思都放在了戏子身上,充实起来的白玉婷有家庭、有事业,比电视剧里那位可要幸福多了。
白敬业凑在老太太面前不知道说了什么,引得老太太哈哈大笑,他估计也知道这是自己能陪老太太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了,所以尽量不想留下遗憾。
白敬功则和自己的同学们在一起,只是他旁边的那位就不是高月玲了,毕竟白敬功的年纪比电视剧里大了两岁,读书的时间也早了两年,自然不能和高月玲再成同学,他旁边的男同学里面也没有何洛甫。
不过沈隆并不担心白敬功和白佳莉找不到对象,虽然没了高月玲,可看白敬功和另一名女同学有说有笑的样子,他俩肯定有点啥;而白佳莉因为家庭美满,自然不像电视剧里那位一样孤僻冷漠,正接过一个男同学给她递过来的苹果吃着呢。
这男同学沈隆也暗地里打听过了,是本分人家的孩子,在医学研究上有点天赋,日后应该会专心研究,白佳莉跟了他沈隆也不用担心孩子守寡了。
到了喝酒的时候,白敬业拿着酒壶酒杯,从老太太那儿开始敬起,然后白家的家人们一个个往下敬,谁都没有错过。
大家伙儿也没觉得有啥奇怪的,都以为白敬业刚从国外回来不久,和这些亲戚许久没见所以专门来喝一杯,只有沈隆一个人知道,他这是在告别。
“奶奶,您这精神可好着呢,再过些年,我陪您过百岁大寿!”白敬业说着吉祥话。
“那感情好,我要是活到一百岁,就能看见你抱孙子了!”老太太乐呵呵说道,旁边的沈隆微微叹息,别说看他抱孙子了,就是看他抱儿子都难啊,这事儿你还是交给敬功吧。
老太太的寿宴持续了三天,全家人好生热闹了一番,寿宴过后,大家伙儿都该忙啥忙啥去了,白敬功回了学校,白景陆回了西安,还带上了全家人给白颖园的礼物,白景双则去了成都,如今成都分号归他管着。
这天一早,白颖宇就满院子的找白敬业呢,“敬业那儿去了,今天晚上你得跟我走,舞会都准备好了。”
然而白敬业却一直没出来,最后大家伙儿才在白敬业的书桌上看到了一封信,这孩子离家出走了。
。